菲华文学

时间:2023-02-09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菲华文学是继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出现的,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历程。在这7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程中,菲华文学历尽坎坷,踯而复振,逐步发展正呈现着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抗日战争前后菲华文学的情况,以明白菲走谈任华侨胞为发展菲华文学所付出的努力,以掉古保良基素及菲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历受的艰辛,尤其是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存亡绝继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 中文名称 菲华文学
  • 出现时间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 历史 70多年
  • 文艺刊物 《前驱日报》

历史过程

出现

  据菲律宾考古发现,至迟在晚唐中菲两国即开始有贸易关系。随来自着贸易的发展,华回厂东察试货矿宪尔款侨也开始出现。至16世纪80年代前后,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在马尼拉的华侨大约有一万左右人,以后即逐渐增多,至今华侨华人已达100万360百科人左右。由于早期华侨是作为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而存在的,为了薪传中华文化,他们积极创办华文报刊,发展华文教育。1888年,杨汇溪独阳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华报》;1899年,中国驻菲首任总领事陈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式华侨学校--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此后,其它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又陆续出现。

发展

  于是,华文等杀展难张飞文学也随之产生、发展起来。也许可以说华文文学是在华文报刊和华文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早期前往菲律宾创办华文报刊和华文教育的人大多是饱学之士,除了培养出一大批文学骨干以外,自己在编务之余或课余也濡墨挥毫,赋诗作文。此外,早期的文学作品也大多是向华文报纸商借版位发表的。

  20世纪初期,华文报纸所刊载的国际新闻与本岛时事,大松石态续政看鲜屋连西回多译自英文,所发表的文章亦均影黑游拉核善至面垂文转载自祖国的报纸杂志。1923年(或此之前),华文报纸就开始在综省围缩始友线车合副刊发表文艺作品,如同年《华侨商报》就发表了俞啸川的《了缘》、《蝴蝶魂》两篇小说。在面其时的作品大多是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缺乏创造性。1928年,林籁余结束了在《小说丛刊》的业务后,应聘主编《中西旧报》和《公理报》。在他的积极提程量封陈倡和竭力扶持下,文艺作品源源环械灯酸不断刊发,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为读者喜爱。现代意义的菲华文学即自此肇始活胞局道规华草庆结状

创办刊物

  1933年,洪光学校校长杨静桐与王雨亭、卢家沛创办《洪涛》三日刊(《前驱日报》前身),由深受兵县周作人、俞平伯影响的新诗人许蔓任主编,内容以小品文、杂务推坚文、短评为主。经常在该刊发表作品者有林一萍、林健民、山帮续验盾微族经企洋调蒋江玉与高若啸等人。但几个月后,随着《前驱日报》的创刊,《洪涛》也就停刊了。在此期间,洪文炳创办《学生文坛》垂罗福察关音等,发表学生文艺作血首手硫还品:王雁影、蔡远鹏、曾逸云创办《唯爱》旬刊,由曾逸云任主编,只谈风月,不论时事。然而,这两个刊物均仅出版数期寿终正寝。《前驱日报》经过几年刻苦经营功行体,成绩斐然,但也因经济困难于1苦降936年被迫停刊。

文艺团体

  随着文艺刊物的陆续出现,文艺船晶频限沙升团体也应运而生,首先揭竿而起的是"黑影文艺社"。该社于1933年成立,成员有林健民、李法西、林西谷、庄奕岩等人。他们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作品都在上官世璋主编的《华侨商报》的周刊发表。林健民在《黑影文艺》"发刊词"中写道:"当你向光明前进的时候,后面曾留下了一条黑影。"表达了他们憧憬光明、追求进步的理想。

  与此同时,《新闽日报》也兼办《民众周刊》杂志,由学贯中西的厦门名记者叶渚沂任主编。由于有《新闽日报》和经济支持,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时久石红钢和意历再友据吗一个很有特色的综合性刊物。于是,很多青年作者便转移阵地,向它投稿。林健民(笔名林孤航)首次翻译的菲律宾国父黎刹的诗作《我的诀别》(《My Last Farewell》),即发表于《民众周刊》1934年元旦号上。该诗在40年代经过施颖洲的译作推介,成为世界名诗。

  1934年8-9月间,林健民、李法西、林西谷、高若啸等人创办了《天马》月刊,林健民任主编,李法西负责发行。该刊为纯文艺刊物,印刷精致,每期约32页码。主要作者除本地的林健民、李法西、林西谷、高若啸、庄奕岩等人外,还有国内泉州、厦门等地的作者投稿支持。出版经费主要领先广告维持,也有一部分私人津贴。每期印800册,除了一半左右出售以外,部分寄赠国内亲友。《天马》月刊大约维持一年半左右时间,至1936年出版元旦号以后,即因李法西回国升学而宣告停刊。

  1935年,卢家沛、蔡远鹏等人创办了《海风》综合文艺荀刊。卢家沛任发行人,蔡远鹏任经理,林健民、林一萍任主编。主要作者有李法西、溜生(即林骝、林文思)、庄秀环、高若虹等人。可惜仅出版半年左右,也因经济拮据而停刊。

  1936年,蓝天民自厦门赴菲,与王文廷一起向《公理报》商借版面出版《前哨青年》,自己又在该报开辟《大众哲学》专栏。不久,蓝天民转任《华侨商报》"新潮"副刊编辑,并与叶向晨主编《小商报》。蓝天民积极提供新文学运动,在"新潮"副刊上发表了不少有一定质量的文学作品。同时,他又联络了一批文学青年,组织"新生社"。社员有蓝天民、蓝明珠、曾文辉、曾月娥、施颖洲、谢德温等人。[2](p22)这对于推动菲华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此期间,菲律宾华侨总工会于1928年成立后,不久就创办《菲岛华工》,除报道菲华工运情况以外,每期均有一定版面发表文艺作品。此外,"旗音社"也创办过一个刊物--《旗帜》,鼓吹爱国工人运动,可惜没有维持多久即告停刊。

抗日救亡

  中国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海外华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菲律宾华侨也不例外。1936年,马尼拉成立了"菲律宾华侨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接着,"学生救亡协会"、"青年救亡协会"、"妇女救亡协会"、"工人救亡协会"、"店员救亡协会"等组织相继成立,菲华社会兴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估计此时大部分报刊和作品必定是配合这一爱国运动,表现这一重大主题的。有一事例可以为证。曾任《前驱日报》负责人兼总编辑的王雨亭,因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曾作《伟人歌》,把其时的中国政要、闻人逐一吟唱抨击,遂被国内当局"邀请"回国,以后就没有声色了。

  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者,除了上述提到的以外,还有来远甫、吴研因、钱抱器、王荣宣等人。由于广大作者勤奋学习,努力提高创作水平,有几位作者的作品还发表于国内的重要刊物:叶向晨的诗刊发于方治发行的《中国文艺》,邝榕肇的散文发表于林语堂主办的《宇官风》,施颖洲的《新诗与译诗》刊发于巴金主编的《烽火》。

信念

  1937年,中国"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外华侨闻风而动,同仇敌忾,积极支持祖国人民抗战。为了动员广大华侨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菲律宾华侨剧团"嘤鸣社"、"前进""八·一三"和"国防剧社"经常到各地巡回演出,以提高侨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鼓舞斗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宣传运动

  随着宣传运动的轰轰烈烈开展,一大批文艺作者也拿起笔,作刀枪,投入汹涌澎湃的抗日救国洪流。标语、漫画贴遍大街小巷,各种刊物纷纷出台。"劳联会"(即"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接办了《菲岛华工》,继承以前的办刊风格,为不定期综合性刊物,每期都刊载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店员救亡协会"中路区分会创办了《群声壁报》,刊发评论、诗歌、散文等作品;南洋中学学生创办了《黎明周刊》和《学徒周刊》,宿务华侨创办了《民族解放》,怡朗出版了《民族斗争》。此外,还有《革命先锋》、《抗战月刊》、《救国导报》、《中山日报》等等。这些报刊除了报道祖国抗战消息,声讨日寇侵华罪行外,还号召广大侨胞抵制日货,出钱出力,以实际行动,动摇祖国抗战。

  创办各种刊物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劳联会"于1940年5月又创办了《建国报》和《华侨通讯》杂志。其属下组织也纷纷创办各种刊物,如"洋衣工会"创办《晨钟》,"救会"(即"店员救亡协会")创办《战时店员》,等等。《战时店员》每期印刷2000份,分发马尼拉各店员及吕宋岛各会员,该刊曾发表不少诗歌、散文等,有些作品甚为群众喜爱,有一首悼念一位溺水身亡同志的新诗这样写道:

  天刚晓/晨风拂着椰梢/一片沧凉的海水/向你呼召//你脱掉了衣裳/投入她的怀抱/万条浪花把你缠绕/想不到你有为的生命/就在一刹那丧掉//朋友!永别了/从今救亡阵线上/失掉了一位/英勇的步哨/无数热血的青年/继续你底壮志/愿你在九泉之下/安息,含笑!

  作者在悼念不幸溺水身亡的同胞时,也没有忘记把他与抗日救亡运动联系起来,其时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热潮于此可以想见。同时,作者以这种方式来念死难同胞,必将进一步鼓舞广大侨胞的斗志。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珍珠港。接着,就向东南亚国家进攻,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之后,就对当地人民和华侨实行残酷镇压。于是,华侨的各种救亡组织只好停止活动,于1942年3月成立了地下组织"菲律宾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简称"抗反")。接着,"华侨工人抗日反奸同盟"(简称"工抗")、"华侨店员抗日反奸同盟"(简称"店抗")、"华侨文艺青年抗日反奸同盟"(简称"文抗")等组织相继成立。"文抗"属下的文艺社有"野草"、"激流"、"黎明"、"燎原"、"繁星"、"晨曦"、"野火"、"原野"等等[6]。此外,"华侨抗日义勇军"、"华侨战时血干团"、"华侨抗日除奸迫击团"、"华侨抗日除奸团"、"迫击闭三九九部队"、"华侨抗日除奸义勇军"、"华侨青年战时特别工作队"也纷纷揭竿而起。一个地下抗日反奸活动迅速在菲律宾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地下报刊

  为了动员广大侨胞积极投入抗日反奸斗争,"抗反"于1942年4月创办了《华侨导报》。不久,"文抗"出版了地下刊物《野草》,由姚国梁、蔡文炯、邦池和景河负责编务,内容除抗日反奸以外,还报道反法西斯战争消息,并刊载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妇抗"和"学抗"分别出版了《地下火》和《铁流》,也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 。与此同时,华侨抗日义勇军出版了《大汉魂》,血干团出版《导火线》和《血干团战地通讯》,特别工作队出版了《前锋》,三九九部队出版《迫击》,锄奸迫击团出版了《扫荡报》,等等。这些地下小报除了报道战时情况以外,也都发表一些文艺作品,尤其是诗。虽然它们大多是手写油印,字写得密密麻麻,印刷也相当粗糙,但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却是很不容易的。此外,还有吴金燧、林克、杨波、张罗网等一批爱好文学青年组织的"五月文艺社",也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活动。

  这些地下报刊的印刷出版,是配合当时华侨地下抗日反奸斗争需要的。《大汉魂发刊导言》云:"这就是大汉民族的国魂,这国魂是我们祖先五千年民族精神教育所造成的,明顺逆,别忠奸,重气节的抗敌救国的国魂。我祖先以此大汉魂特质,遗留在我们后世子孙的骨血中,散布于四肢百体。故不论于国内国外,莫不千人一意,万里同心,始有此伟大壮烈的表现。"其激励广大侨胞抗日救国的豪情壮志洋溢于字里行间。因此,大部分文艺作品都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展开。例如,《迫击》创刊号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快举》的诗这样写道:"

  死,不要马虎死,/为着自由与解放,/为着被压迫不愿做奴隶,/不得不战!/弟兄们,起来!/只有战才可解脱桎梏的束缚。//快举起拳头,/振作精神,/对敌一战,/才有真正的出路!/弟兄们,起来吧!/我们有热的血,/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还有满腔的勇气!/莫管敌人炮火怎样烈,/兵员怎样多,/惟凭着我们的"热血""勇气",/弟兄们!起来吧!/快起来战!/战!战!战!

  这首诗浅白如话,朗读之下,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犹如一支战斗的号角,激励军民奋勇杀敌。又如,《血干团战地通讯》上曾发表庄复初的古体诗《北吕从军行(自序)》,详细地记述了一次战斗历程。诗曰:

  宗咸庄泽兰为血干团第五大队队员,参加该团赴北吕,与盟军配合作战。此次由前线归来,详述战地状况,为作此歌。

  盟军乘胜追穷敌,华胄健儿开吕北。青年掷笔赴戎机,冒雨荷枪越阡陌。插天笼雾峦山青,攀藤附葛披荆棘。冲锋陷阵唱凯歌,叱咤风云尽变色。电闪旌旗瞽鼓喧,扫穴犁庭渠丑殛。绝献层峦挞伐张,岭上尸骸已满白。搜寻除孽见寇窝,洞里物资如阜积。土著工兵蜂拥前,争运回家作粮食。村庄父老具壶浆,犭乞鸟蛮花悉怡悦。夜来全部扎峰岭,刁斗无声森垒壁。长林茂草攒人头,潜伏倭奴突鸣镝。勇士争先不顾身,马革裹尸钦八烈。人生何处不青山,民族英雄留气节。嘉名宏锡血干山,国徽飘荡符名实。奏凯归来列队行,夹道欣呼手加额。

  此诗虽然是用古风体写就,但层次清楚,叙述详细,使我们仿佛看到血干团官兵配合盟军英勇作战、八位烈士壮烈捐躯的场面,以及胜利归来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的景象。菲律宾华侨战时蓝徽社编的《霹坜》上也曾发表过一首《纪念"八·一三"短歌行》,虽然略逊一筹,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菲岛沦陷

  在菲岛沦陷期间,有几本重要著作值得介绍。首先,李成之的《碧瑶集中营》。作者在书中真实地记载了自己被囚禁于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遭遇,强烈地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血腥罪行,歌颂了菲华侨胞与当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斗争,确实是菲华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佳作。其次,吴重生的《出死入生》。吴重生(原名"吴半生")是《新闽日报》社社长。他在书中记述了自己与家人、友人如何避难山中、几次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作者是基督教徒,书中有浓烈的宗教成份。可是,其离奇曲折的经历,确是值得我们了解的。该书原用英文写作,在美国出版。后来,又出版了华文译本、挪威文译本、菲律宾文译本、瑞典文译本。20世纪80年代中,还在中国大陆出版社印刷两版,共七万册。因此,它在菲华文学史上也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再次,潘葵屯阝的《达忍三年》。潘葵屯阝是华侨曙光学校校长,传统诗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积极参与抗敌工作。菲岛沦陷后,他避居内湖省达忍岛三年之久,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漫长黑暗的岁月,《达忍三年》收有《达忍岛逃亡生活回忆录》、《达忍岛逃亡纪事诗》36首及附录传统诗19首,律诗论文3篇。这些作品忠实地记载了作者在三年逃亡期间,几为日寇迫害、历尽艰危、濒临死亡的经历,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浩然正气。诚如有识之士对其逃亡纪事诗的评价所云:"正气磅礴,而观从容、情趣活跃,真传世之作也。"兹录其诗两首如下:

  疗饥薯叶连三月,充饥柳渣历一秋。

  犹记在陈夫子厄,弦歌如故独忘忧。

  何堪出昼留三宿,且莫登楼赋七哀。

  我似杜陵闻捷喜,狂歌纵酒买船回。

  在此期间,还有不少其他传统诗人的作品也是值得注意的。他们 都或多或少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表现了积极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豪情壮志,以及菲岛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各种感受。兹举二例如下:

  (二)施子荣:《夜怀二弟纯亮》

  万里河山血战酣,三年犹未罢征骖。

  逞身卫国心何壮,矢志从军苦亦甘。

  弥漫烽烟迷塞北,疮痍满目遍江南。

  男儿欲把乾坤转,倭寇强瞄一例戡。

  (一)郑衍蕃:《元旦书怀》

  烽烟密密罩菲滨,虎口唯余历劫身。

  万里家园音讯杳,三年海峤梦魂亲。

  战云藏月山河碎,鼙鼓惊春岁序新。

  白发萱堂应健在,天涯救子倚楼频。

  据笔者所经眼,除上述两人外,有涉及这一类题材的传统诗人还有李根香、陈仲瑾、李淡、李古愚、杨虚白、苏二庵等人。依笔者寡见,这一时期的传统诗词似乎比新文学作品来得成熟。这大概是因为这些传统诗人大多是其时国内当地较有名望之士,有较深的国学功底,有的甚至是大学毕业后才应邀往菲,或办报,或办学,或在社团任职。他们写传统诗词本就得心应手,加上有切身的体会,故其作品能取得较大的成功。而新文学作品的作者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初涉文坛,故作品略显稚嫩。因此,笔者以为,我们不应该把传统诗词遗忘在菲华文学之外。

重新崛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丘宣布无条件投降。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菲华侨胞一片欢腾!

  早在半年前的2月3日,马尼拉就得以光复。面对一片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菲华侨胞和当地人民一起,凭着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另起炉灶,重建家园,使之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菲华文艺也随之重新崛起。

  华侨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

  地下斗争时期的青年音乐、戏剧、文艺各团体联合组织了"华侨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聘请杜埃(曹家)、叶向晨、蒲剑(林林)为顾问,林谷峰为主席,成员有林桌华、蔡文炯、黄衍芳、颜影、蔡流扬、丘荣章等人,积极开展文学艺术活动。《妇女吼声》、《抗反快报》等报刊纷纷出版,号召侨胞继续抗日锄奸,开展救济活动。

  各组织的机关报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下斗争时期的油印小报大多成为各组织的机关报,如《华侨导报》、《前锋报》等一些报纸连同战前各报都辟有"副刊"园地,发表文学作品,即《华侨导报》"笔部队"、《前锋报》"北望"、《华侨商报》"新潮"、《新闽日报》"新副"、《公理报》"晨光"、《中正日报》"文艺工场"、《大华日报》"长城"、《重庆日报》"丹心"、《侨商公报》"星火"等,林林总总,异彩纷呈。菲华文学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华侨导报》副刊"笔部队"由林林主编,主要发表新诗、散文、小品等。林林经常以杨墨、蒲剑等笔名发表诗文。记述"华支"(即"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战斗生活的长篇报道也曾在该刊连载。经常在"笔部队"发表作品的作者有杜埃、林卓华、李清泳、王鹤筹、王尚政、张道扬、雷波林等人。据介绍,经常在《华侨导报》"笔部队"和《侨商公报》"星火"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中,"写作成绩最为显著的是王思筹同志。他从国内外时事及当地侨社思想政治斗争中广泛猎取题材,以老五、少思、鹤筹、迪人生、茉、灯蛾、尤奋、王兄、刘忤……等10多个笔名发表近百篇立场鲜明、富有战斗性的各种文艺作品,对于当时进步报纸文艺园地的繁荣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抄录他1946年5月11日所写的《这支笔是人民的》一诗以见一斑:

  "这支笔,是人民的,/我乐然献给人民。/我要蘸着人民的血汗和泪水,/写出人民的建造世界,/艰巨、牺牲、不畏缩;/还有饥饿、困苦、被践踏的屠杀,/还有人民的慰藉与欢乐。/笔,/我乐然献给人民,/这支笔是人民的。"

  群音乐社

  1944年7月30日,詹在看、丁金注、蔡长良、李金波等一群华侨青年在马尼拉组织了"群音乐社",配合抗日工作,开展宣传演唱。在日寇败退前的最猖獗阶段,不得不停止活动。马尼拉光复后,群声乐社恢复活动,易名为"群音研究社"。除了仍设有"音乐组"外,增设了"文艺组"、"体育组"与"儿童组"。"文艺组"有李亚度、李贤达,杨炜华、蔡长良、施性等、黄明德、黄瑞楷等人。他们积极撰写文艺作品,然后在《华侨商报》"新潮"或《中正日报》"文艺工场"发表。据现有资料,在1946年,李贤达《笔名"亚达子")发表的散文、小说有《重会》、《复仇》、《忏悔》、《新生的路》、《人与人之间》等,杨炜华(笔名"韦桦")有散文《南飞》、《活力》、《黄金的鞭子》等。

  文学著作

  1947年7月,杜若主编了菲华青年的第一本文学著作《钩梦集》 ,作为《大华日报》"长城"副刊丛书之一出版。书中收入杜若、芥子、亚薇等18位青年作者的新诗、散文、小说、随笔、戏剧等作品,共144篇。作品主要反映日寇统治菲律宾时期,菲华侨胞与当地人民进行黄勇抗战的事迹,具有一定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正如杜若在该书《跋》中所写,其之所以出版这本书,是为了"聊以纪念几个为抗战而牺牲的同志,也算是造个塔儿来收埋这些无归宿的梦魂。"后来,施颖洲主编出版了《一九四六年文艺年选》。

  晨光之友"社

  1949年,《公理报》"晨光"副刊主编何祖灯斤联络一些青年作者组织了"晨光之友"社,社员120人,大多是华侨学校学生。"晨光"副刊所发表的作品以新诗为多。同年,李维宣(笔名"白雁子")的18首、434行的长诗《高山晋寿》在"晨光"发表以后,曾引起一场长达一个多月论战。对《高山晋寿》提出批评的蔡景福(笔名"亚薇")在《诗的题材与技巧》一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四个要素:(一)情感;(二)想象;(三)思想;(四)形式。[2](p40)虽然这种提法未尽科学,但至少表明菲华文艺界人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来探讨文学创作了,这相对于其时尚属起步阶段的菲华文坛无疑是一个突破。尤其是对于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更是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向较高的层次迈进。

重要人物

  中国著名作家杜埃曾任"劳联会"《建国报》主编,后任"抗反"宣传部部长,马尼拉光复后又参与创办《华侨导报》等。他除了从事公开职业和有关工作以外,还写过不少文学作品,如怀念祖国的散文《远方》、怀念东江纵队的长诗《红棉花栗色马》及反映菲律宾华侨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同时,他还在《侨商公孤》上连续发表《文学谈片》,指导青年进行文学创作。后来,他在国内把有关作品结集成《在吕宋平原》、《丛林曲》、《人民文艺浅说》陆续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反映太平洋战争期间菲华侨胞与当地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长篇小说《风雨太平洋》第一、二部,可惜第三部来不及完成即于1993年8月29日逝世。这已经是后话了。可是,他的有关作品在菲华文学史上必将有着相应的地位。

  《华侨导报》侨胞抗日战争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医患对话

.d7in4608,.cq80cika{display:none!important;} .vua04150j1i,.j4dw18t{display:inline-block;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visibility:hidden;} 医患对话是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