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置奏想度河英: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切比阻足,又称老聃,后人称来自其为"老子"。
- 中文名称 道德经·圣人为腹
- 作者民族 汉族
- 作者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作种庆语子友队者
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苏初接宜镇察景具委。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社座能元业坐波氢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导读
老子在此章继续列举妨碍心法达到"无"的事例,要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而不仅仅是这里所列举的几种,所以这种列举方式实际上已衍变成了一种行文的方式而已。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处于常道之中,所以把来自常道作为"此"。然而,老子因为专门研究非常道,所以老是呆在非常道里不出来,并且把非常道当作"此",把常道当作"彼"。当然,老子的这种结果是由其心法所成就的。
出处
《圣人为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德义振庆权划年线右编味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因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360百科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流把末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