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仙洞在泃河东岸的山崖间,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已范有200余年的时间。八仙洞洞口为庑殿顶,木结构窟檐,面阔3间,檐下悬“宜洞天福地”木匾。洞角图村代封理内依地势筑有半弧形神台,其上塑八仙你流判迅反希苦正能塑像,两侧塑有金童玉女。
- 中文名 八仙古洞
- 高 3.5米
- 长 30余米
- 别 称 八仙古岩
八仙古洞位于地苏乡八仙山腹部。古称"八仙古岩",洞口筑石城,高3.5米,长30余米。据民国《都安县志·预稿》载,石城系安定土官潘如禄为在岩内"练丹"和避司民谋反,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筑。洞内宽敞平坦,有石笋多处,斜坡深处60米有一岩水湖。径约20米,湖水澄清如镜,长年不竭,沿湖边进入第二层洞内,钟乳石柱,林立晶莹,悬挂其间,前人曾有诗云:"八仙去后洞留名,中有棋盘片石平,王质座吃走更往展身灯烂柯曾到此,清风一带半山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