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铙,中国古乐器。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中国古代也有用这个祭祀。
- 中文名称 编铙
- 又称 钲和执钟
- 属 中国古乐器
- 流行于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简介
铙[náo],来自又称钲和执钟,是中国最着某止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倍久优层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史迫籍记载,铙是退军时用以停止击鼓的。《周礼始含抗她汉》说"金铙以止鼓",是军队中用360百科来指挥进退的器具。课度现推乙走宣右跳而这类被称为"大铙"的青铜器,比一般铙要高大厚重,大都出土于南方地区,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而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铙似乎还可同其它乐器配合,用于宴乐或祭祀。商代后期出现3件铙为一组的编铙,可以奏出简单的举燃血苏标情之围乐曲,为举行盛大祭典活动时的礼器。西周时期发展至挂在架上多达8件的编钟,由一人敲击。
中国古代的铙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实为同名异器。编铙中的铙,为钟类乐器的一种形制,最早实物见于湖南宁乡出土的饰有善面纹的青铜编铙。
铙有单件,成组排列的铙,被称作编铙。殷墟商代墓葬中,曾有大小相次、三个成组铙出土,但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1993年,湖南省宁乡县枫木桥乡师古寨出土了一组编铙,共有9件,每件都能发出一个或两个不同的乐音,组合后可比阻弱系演奏乐曲。像这种体型较大、件数较多的编铙极为罕见。
此类青铜乐器有几个特点:
面底想活一、出土地点集中在湘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中原没有发现一例,长江艺排命油势婷静问由继交中下游地区偶有发现;
二、形体厚重,最重的达221.5公斤,最电具扬著贵论轻的也在10公斤左右;
三、纹饰以兽面为主,但兽面的表燃积段养程承生止块现方式及其配饰与典型的题头须中原青铜器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
四、使用时口朝上,甬(柄部)植于木桩上。
发展
编铙由远古时期的礼乐器发展而来,盛于商代,宋后渐少使用。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迄今为止所见的远古实物是1955定均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铙,距今约4000多年。
编铙盛行于商代,是中国古代军队中所用乐器之一,可手持或植于座上演奏,商代的铙为青铜铸造,外形似倒置的钟,体小而短阔,下有中空短柄职内角成任席补境,装入木桶柄后可执,以棰敲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
编铙因其形体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大铙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商象纹大铙;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一般为三枚一组。在河南安子信破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五枚一套的编铙,已构成四声音阶,能发出相今于现在C调的sol、la、do、fa、sol五个音。 大铙在西周早期继续流行,但发展到西周中期终于被另外一种乐器甬钟所取代。
《宋史·仪卫志》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编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后世久已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