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门书院(又名"襄阳书院"),位于湖北襄樊。清雍正十二年(1734)守道鲁之发素夜员支显朝裕因原校士署于矛吗改建,名荆南书院。有讲堂3楹,房舍20余间,"三郡之士,以时诵习其中"。不久屋宇倾圮。乾隆旧议各明防验茶并年(1739)守遭谢桩重来自加修葺,改名"鹿种门书院"。
- 中文名称 鹿门书院
-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襄樊市
- 门票价格 免费
- 著名景点 魁星阁、闻喜亭
- 别名 襄阳书院
发展历史
鹿门书院位于襄阳城内大北主常门、今襄阳市政府家属院第五生活区院内。清雍正十二弦备态元束线承年(1734年)来自以旧试院改建,初表名荆南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改名鹿门书院。书院分东壁、西园两院,斋房33间。西面建有魁星阁、塑孔子像;东面建闻喜亭,后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寿岂堂。厅阁楼堂之间浚池垒山、栽花植木,环境非常优美。光绪九年(1883年),宁道黄彭年捐赠图书12359360百科卷,并订看书条规,设斋长两人司其事。主持书院的初称山长,后改称院长,负责讲学。另设首士1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提团府事务。此外,在生员中选举学长1人,为人员办理价误掉赵觉学有关学习事宜。学院经常聘流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单懋谦,日探料沙接杆跟跑去附就曾在鹿门书院讲学,并把讲课费奖给优秀学生。据传当年有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在此任教,并带有日本来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鹿门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岁入银251两,钱1878串。书院教养相资,不收学费,并订有津贴寒士膏火规章,供给寒士生活费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襄阳府境内共开办书院21所,至二十八年,襄阳府只剩1零溶论额投断治孩听所鹿门书院,辖县尚有书院10所。同年,鹿门书院也改为襄阳府中学堂。三十一年又改为襄阳府简易师范学堂。鹿门书院从乾隆四年修建,到光绪二十八年消亡,共历163年,为安(陆)、襄(阳)、郧(阳)3州的教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延名宿为之师直均限落身意派整题座而招诸生栖止焉;日有程丰挥找马唱香,月有试,规模大略具矣",一时"诸生至者踵相企也"。四十七年守道陈大文重修,分东壁、西园两院,增建正殿于讲堂后,摹唐吴道子所绘宣圣像刊石祀于其中,增拓廊庑改为24斋,名"经德、履道、尊仁、畏义、存诚、成性、修来、道积、含章、藏密、强立、力行、学聚、问辨、逊业、辩志、正诣、正业、念典、就将、博学、稽古、时敏、式圳"等。于东侧隙地添建讲堂亭榭,如景行堂、闻喜亭、寿岂堂等。又修整池塘,广植花草;其他胶前式火将友如厨房浴室等无不具备。凡吉月课日,陈亲率诸生恭谒圣像,并"相与讲肄文艺,修举礼乐,尊崇儒术,扶进修明"。提出"孝弟其基础"、"仁义其堂室"、"礼乐其门户"、"诗书艺业其润色"之宗旨。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拓重修,后因战乱频仍,学舍年久失修,多有坍塌,加以经费拮据,无人过问,致"从言武族游者众,院中竟不能容;且每年例,止十课得膏火者,生童各只十名",甚为衰落 。
重新修筑
同治元年(1862)守道欧阳正解案安墉始予增修,于西斋废址新建请且曲司斋房9间,上下厨房7间,藏书室一所,改碑亭为奎星阁,缭以垣墙,移其圣像碑于景行堂,又建闱屋兼作斋房,其余均为之修葺。至此,"每课生员增膏火十名,文童二十名"。办学稍兴。欧阳认为办学应"视学校为身心性命之图,视生童为家庭子弟之辈"。六年守道唐协和重修寿岂堂,增设号凳为课士之用。光绪九年(1883)守道黄彭年捐购书籍12359卷置于景行堂之左,并订有阅读条规,设斋长2人掌其事,题讲堂名"观略"。二十八年改为襄阳府中学堂,三十围李年改设简易师范,后改预备中学堂最侵我列,宣统元年(1909)仍改办中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