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斜吧岩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北约35公里的钟山镇麦斜村,海拔1006米。坐落按杆液双在与九鲤湖相距二十华里的石所山上。
- 中文名称 樵谷山
-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北约35公里的钟山镇麦斜村
- 开放时间 早9:00-18:00
- 景点级别 国家AAA级
- 海拔 1006 m
概况
麦斜岩坐落在与九鲤湖相距二十华里的石所山上。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称这里是"小武夷山"。
麦斜岩是以石奇左初阶洞怪而闻名的。从麦斜岩山脚下拾级而上,右边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宛如铁衣将军,守卫在麦斜岩的大门口。左边是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的手书来自"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史书记载,南宋未年,有个叫林璧卿的人,精通星象学,名重一时,朝且信帝介场费助氧系野称贤。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后,深为羡慕。他初游江南时,在潜邸遇见过林璧卿。后来,他当上了皇帝,想请林璧卿为官。林璧卿推辞不就,回答说:"我家世代金紫,一齐地相甲商弱晚歌门四忠义,获宋朝之优惠待遇,未能报答于万一,何用高官为。"元世祖见他态度坚决,无法挽留,就封他为"妙应道济真人",并亲书"樵谷山"三字赐之。后来,林璧卿便在麦斜岩隐居了。据说元世祖以后重游江南时,来到林璧卿隐居的地方,看到这里石奇洞多,风景绮丽,赞叹不绝。林璧卿告诉他,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曾在这里读书。元世祖听了大喜,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这个地方,并御笔大书"夹漈书民角急距线绍义啊的玉情院"四字赠给林璧卿。
"樵谷山"石的对面,有一块奇石耸立,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字迹古朴大方、遒劲有力。从石旁盘旋而上,左360百科边是一弯伏溪,潺潺流动。溪上巨石纵横交错,有的突兀怒立,有的陡然批显裂敌粉主境夫仅腾起,有的平卧自如,有的互相拥证火处坐相硫现苏茶哪挤,有的削然似剑,有的卷曲如拳,有的象雄踞的虎豹,有的象展翅飞翔的雄鹰,有的若熊罴登山,有的如牛马饮旧水。特别是溪谷东面的山上,有两只石龟更是栩栩如生。一只昂首朝天,盛气凌人,一只俯首下视,张开大口,仿佛口渴难忍,立亥就要跳段倍划家只械练北带阿张进水中痛饮一番。这些形态不一,各抒其姿的石头,构成了一幅十分绪丽的石景,真是大自然的绝妙佳作。即使是丹青高手见到也会赞叹不已,自愧莫及。难怪宋代诗人刘克庄会在这里留连忘返。
从这里继续前行,峰回路转,前面不远的地方,楠木、青桐、柯木郁郁葱葱,刚劲挺拔。在翠竹技直征端孔王称掩映下,有一块通身漆黑的大石,上书"陈公池"三个斗大的字。据老年人说,过去石下有个池,临池而建的是元帝阁。解放前去肥图点夕,一次强台风,把房子刮倒了,陈公池也被填满了泥石。池的西边是玉泉洞探温系赵位缺没易妒脸身,洞上书写 "玉泉岩"三字。这个洞直通麦斜岩寺的东侧,约有百欢量映节玉比简精来米长,春天,洞里细流潺潺,声音清脆婉啭;冬天育木形径,洞里干枯无水,可通行人。陈公月承池的东边是"印真洞"。洞的西侧还留有"应真境"三个大字,洞上巨石复盖,清冷逼人。洞的四周,大树如帷盖,穿洞讲要便它守整头华席而过,迎面而来的是梅花洞、环竹洞等等〕据说在洞里烧火,一股浓烟会从山巅冒出,蔚然奇观。这也是麦斜岩的独特景色。
过北了梅花洞,便是麦斜岩寺。这座寺是一个叫自永的僧人在八百多年前修建的,历错基代以来,又曾经过多次整修。麦斜岩寺三面环山,寺后巨石如屏。从寺的东边,沿着陡峭的山间小道攀上山顶,一路上奇石百出,有雷公石、观音石、莲花石、风动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龟蛇相会石等等,形态毕肖,无不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目宗协东充不暇接。
登上麦斜岩的最高峰,只见一块巨石,宛如铜钟,高高矗立。听说古时候,每当风雨之际,这块石头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连在莆田涵江等地也能听到这声音呢。现在的钟山乡的地名便是由此而来的,钟石附近奇石嶙峋,其中有一块很象石椅,名叫"占星石"。史书记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当时曾天天晚上坐在这里观看天象。他还在石旁建了"夹漈书院",现书院已荡然无存。不过游人到这里后,仍可以从地上看到不少古瓦片。占星石前有一块巨石,可坐四、五十人。巨石上突立一块小石,上面有不少篆刻,除了"开创岩碑"四个大字依稀可辨外,其余的百来个小字,如龙蛇飞舞、如蝌蚪戏水,已辨认不清。据说这些字是郑樵手书的。站在占星石上,居高临下,可俯视钟山乡和莆田东圳水库的胜景。
麦斜岩不但是风景绝佳的游览胜地,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一O八团的革命遗址。早在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O年,邓子恢同志就来到这里,组织成立一O八团,点燃了仙游武装斗争的烈火。从此,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麦斜岩上,现在,麦斜岩已被当作革命文物保存下来。一九七九年,麦斜村的群众自筹资金,对麦斜岩寺进行了整修、油漆。如今,飞檐重阁,画栋雕梁,更加金碧辉煌。

名字由来
麦斜岩除了有云居山、紫帽山和乌头岩等别名外,还有"樵谷山"这一雅称。不过这一称呼在老百姓并不流行,只是在书文中记载着,在读书人的笔头上流传着。
当游客信步来到麦斜岩山脚下,在"迎宾亭"左侧的一块石崖上,镌刻着"樵谷山"三个隶体大字。据旧志记载,这三个古朴雄健的大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手迹。因为题刻没有标名和时间落款,现在难以辨识其真假。笔者曾询问过县博物馆的行家,据说曾有考古专家来此考证过,认为从题刻的书写风格看,具有蒙古文的笔画特色,因而可以说旧志上的记载基本可信。
为什么一位堂堂的元代皇帝,会在麦斜岩留下笔迹呢?据说,宋朝末年,江右(今江西省)有一位叫林壁卿的进士,博学多才,对《易经》很有研究,也通晓天文。他原本在宋廷当祭酒(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由于宋被元所灭,林壁卿遨游闽中,后来隐居麦斜岩。元世祖忽必烈刚刚入主中原,想起用一些汉族士大夫,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他想到了年轻时的好友林壁卿,于是就微服寻访,终于在麦斜岩找到了林壁卿。忽必烈邀请林壁卿出山做官,而林壁卿却回答说:"我一家四代在宋朝做官,宋朝对我家的恩遇可以说十分深厚。现在宋灭君亡,我却苟且偷生于人世,已经感到十分惭愧了,哪里还会想去当大官呢?"林壁卿边说边流泪,十分动感情。忽必烈看到林璧卿怀念宋朝旧主的情感难于解脱,就封他为"元明妙应道济真人",并用林璧卿的字"樵谷",写了"樵谷山"三个大字赐给林璧卿,并叫人将这三个大字刻在麦斜岩山脚下的那块巨石上,从此,人们又将麦斜岩称为"樵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