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音乐版费

时间:2023-01-01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音乐人高晓松对外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中国音乐产业将正式走向正版化。他说:"通过去年《著作权法》的修改和众多音乐人的抗争,今年7月1日后将会虽赶井虽看到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会超花法货过当年视频网站正版化带来的冲击,大时代终于将来临。

  • 中文名称 互联网音乐版费
  • 摘要 正式走向正版化
  • 基本介绍 价格将非常低廉
  • 进展动态 关于音乐收费的谈判

摘要

  音乐人高晓松对外抛出了来自一个重磅消息,中360百科国音乐产业将正式走向正版屋增化。他说:"通过去年《著作权法》的修改呼设封浓和众多音乐人的抗争,今年7月1日后将会看到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会超过当年视频网站正版化带来的冲击,大时代终于将来临。"

曾案它道买东点本介绍

  高晓松还透露,届时,各大网络音乐平台正式实施收费制度,而且价格将非常低廉。"各大唱片公获得共识,为了鼓励网络平台正版化收费,对7月1日以后的格局、价格体系都做出了让步。"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业内外的高度关注,纷纷提出疑问:音乐真的要开始收费了吗? 其实关于"收费音乐时代"来临一说,早在去年年底已沸沸扬扬,但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如今高晓松一席话,暗示事态已有镇含了新一步进展。在这事司出亚略左笔探情上,一直不遗余力推动音乐正版化的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唱工委")常务副理事会长、恒大音乐董事宋柯,则更有发言权。

进展动态

  新进展:关于音乐收费的谈判,谈到哪一步了?
和重盐宋柯作为"唱工委"的常务副理事会长,在倡议网络音乐收费这事上做了很大努力。昨日接来自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讲述了事态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唱片公司还是网络平台公司,达成了共识,认可音乐收费的必要性。"起360百科码我个人认为,包括各大互联网公司在内,大家都认为现在是到要收费的时候了,不然大家都做不下去。"

  宋柯也坦言,情况并没有高晓松说得那么确实,因为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定下来。譬如怎么收费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之前有传过是5元包月收费,这只是一个基准线而已---最终是不是5元似或医源末称鱼毫白不紧还不一定。要说明的是,这不会是个统一价格,因为各个网络平台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不同的,当然也会是不同的价格。"

  至于唱片公司收取的版权费方面,至今也还没有定论,而且也同样不是个他心静精末评特度任研统一的数字,"版权怎么定价,是由市场决定,并不是一个行业可以去规定的制度。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谈判空间。"

  宋柯久含才脚盾无环也强调,虽然各家公司最际皇齐亮离术紧终采取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意愿是握体老打统一的,这是在收费音乐问题上获得的最大一个进展。

  倒计时:7月1日的期限,究竟从何而来?

  尽管宋柯否认了高晓松提出的"7月1日实施收费"的期限,但这个主秋告读日期并非高晓松无中生有。南都记者昨日从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口中获得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原来,此前全国各大唱片公司都会以每年一签的形式,跟各大互联网音乐平台签署音乐版权授权合约。

  该业内人士称:"查了一下,各大唱片公司正好都是在7月1日之前结束跟网络公司的合约。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拟定了从7月1日起实施新的合作方式。"也就是说,当7月1日所有唱片公司和网络之间的合约到期后,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就将正式启动。

内幕揭秘

  再不收费,大家都没法玩儿下去!
"收费音乐"的口号喊了半年,此前一直没有进展,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公司的态度不明确。在这近十年里,听众一直享受着互联网提供的免费音乐,但背后还是有人要掏钱---互联网公司每年都要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高额的版权费。而他们之所以愿意便振为听众埋单,目的是积累更多的用户。

  宋柯说,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想实施收费制度,但他们又不想得罪用户,收费的后果必定会造成用户流支示收怕失,所以他们表现得很不给力。"到了今天,这些互联网公司也撑不下去了,开始意识到再不收费就没法玩儿下去。其实大家都很清格握龙楚,现在互联网上各种类型的大小网站,最成功的一定是有付费模式的网站。"具体来说,互联网公司无论是付了版权,还是没付版权,都有着危机感:继续免费,没有出路。

  没付版权的
唱片公司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天天告你,你也受不了

  回顾这两年派核整送来唱片行业维权的行为,可以说是越演越烈。一方面是行业维权意识越来越重,另备乱流阿谓副卫一方面也是部分中小规模的音乐公司确实没钱了,必须要采取行动,半殖足装探限屋板解井村见谁冒头就打谁。

  台 譬如近年才兴起的Y Y、唱吧、音悦,都是典型案例。宋柯对南都分析说,其实这些音乐平台都是非常有创意的好产品,也在短期内获得外界很大的认可和关注,但毕竟诞生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积累足够的用户量和资本。"现在这些公司最大的困难还是版权问题。"

  "这样的话,你要继续做下去就不得不出现侵权行为,被侵权的唱病区想搞医呢宣殖化轴师片公司自然就给你发律师函。"宋病想雷绍果预作著高吧柯解释说,之前大家曾一度关注妈歌顶自任让尼叶首过的互联网"避风港原则",其实只针对搜索和存储这两项技术应用,但并不是说互联网在侵犯音乐版权时可以完全免责。

  "互联网上有两个原则,一个叫'避风港原则',一个叫'红旗原则':你侵权了,我跟你举一次旗,那你一定要撤下来,所以'唱吧'就是这样。用户上不来,但你又侵犯了我的权利,那你只能下线。在第一次的时候不承担法律责任,但不是说永远免费用。"宋柯也强调,实际上操作起来,很难实现"有力打击",因为缺乏一个高额判例,"很多侵权的公司,当你告他时就马上下线,过不久趁你不注意又上线了。没辙。"也因此,比较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一个专门维护版权的部门,天天关注着网络侵权行为。"即使没有高额判例,我天天告你,你也受不了啊。你隔几天就要被撤下来,这没法做。"

  此外,当唱片公司授权给这些音乐平台后,这些获正版授权的互联网公司也会起来帮忙打假。宋柯说:"如果唱片行业要求收费,要实现模式的彻底改变,他们也不能容忍盗版。"

  付了版权的
互联网公司付了高额版费,却没办法通过音乐创造营收

  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各大网络音乐平台公司都纷纷意识到,给顾客提供免费的音乐服务,虽然可以积累大量用户群,但他们却没办法通过音乐产品去赚取这些用户的钱。

  宋柯解释:这主要是广告模式的问题。互联网发现了他们没办法在音乐上赚广告费。"音乐的内容产品跟视频不一样---你花高额的版权费买了一些电影、剧集回来,可以通过在视频上插入广告来创造营收,但音乐不行,不可能在一首歌中间插播声频广告吧。"

  音乐缺乏广告价值这个问题,让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头疼,如今大部分互联网平台通过音乐应用产品赚取广告费的方式,主要是在各自播放页面上贴广告,但这个方式能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大部分人都是戴着耳机听歌的,人家根本不会关注你页面的广告。"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手机应用这方面。可以说,未来互联网的趋势,已经渐渐转向移动手机网络,那意味着屏幕变得更小。宋柯说:"互联网的广告效应还达不了电视的力度,更不要说到了手机的屏幕上了。"

  所以综合以上这些各方面的考虑,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有了危机感,宋柯总结说:"现在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继续免费的话,你永远没有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这也意味着无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考视频网站的改革:自从视频网站实现收费模式后,大家明显能看到网上的视频内容有了更高品质的视听享受。所以未来音乐要实现了收费模式,也必定会在用户服务上有很大的升级。"这对于用户而言,表面上看是没有了免费午餐,但实际上是只需要花一点钱,就能得到比免费美味很多倍的美食。"

业内回应

  "挑动乐迷对立情绪"?!

  一些微博大号转发了这样一条微博:"7月1日起下载音乐要开始收费?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如果一个月用户付7块钱可以授权下载7首歌曲,音乐品质达到128kbps。'你买账吗?"

  这条微博当即引发高晓松的抗议,他在微博上回应:"7块钱下7首128这么差音质的歌这种假新闻只有音盲加脑残才编得出来。看到今天微博大号在疯转这条,明摆着挑动乐迷对立情绪,不得不说明一下。未来的收费会比这条假新闻低廉得多得多,品质高得多得多。我昨天只是作为音乐风云榜主席做了简短发言,被好事者发酵至此,真无奈。"

打探事件

  回忆过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版费揭秘:网络公司每年支付音乐版费约3000万,其中90%支付给四大唱片

  一直以来,大众听到最多的是唱片公司一直在喊话"要维护版权利益",但没多少人清楚他们实际上在版权上是否赚到钱,以及究竟赚了多少钱。近段时间来,南都记者通过跟多位互联网公司相关人员的了解中,大概理清了一份版费支付的清单。

  其实在华语音乐领域的大小唱片公司中,真正利益受损、没能在版权上获得相应回报的,主要是内地众多的中小型唱片公司。而像那些手握丰富版权资源的公司,譬如华纳、环球、索尼、EMI(金牌大风)这国际"四大",每年都会从互联网公司中获得高额版税。也正因此,在越演越烈的维权声中,极少听到四大唱片会站出来喊话。

  据了解,2010年以前,国际四大唱片跟中国互联网公司收取的版费是每年100万人民币。从2011年年底开始,价格突然涨了数倍,变成100万美元(约700万人民币)--- 这还只是试听的版权,不包括下载。一家网络音乐平台公司,每年仅仅是支付给四大唱片的版费,就高达2800万人民币。

  无可否认的是,国际四大唱片卖得起这个价,"四大唱片真正值钱的不是华语类作品,而是欧美、日韩那些。他们掌控了绝大部分版权,没办法不跟他们合作,否则音乐平台就等于没法做了。"知情人士表示。

  港台公司在版权收费上则便宜很多。譬如滚石有3万多首歌,每年收取大概10万人民币的版税,相比"四大"的价钱,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相对而言,最没话语权的是内地唱片公司。据了解,互联网公司跟大部分内地唱片公司都是以无预付的方式合作,也就是不用提前给版费,而是谈一个分成方式,靠广告点击量来分成。点击量的水分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上面提到的数字也只是个概数,每家唱片公司跟每家互联网公司谈的协议、价钱都不太一样。大部分情况下出入不大,也没有多大的议价空间,"譬如'四大',如果你能讲低100到150万,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所以几乎每家网络音乐平台公司,每年都必须花大概3000万在版权费上。"当然,这当中也有一些特例,譬如酷狗音乐。据说"四大"就没按标准价格跟这家公司签收的版费会相对少一些。

  从表面上看,如今音乐版权费的收益似乎相当可观,唱片公司应该赚了不少,但若拿这个收益比例去跟其他领域比较,立马弱爆了。一位业内人士给南都记者算了这笔账:每家音乐平台公司每年付音乐版费3000万,算中国有10家大规模的这类公司,加起来总数3个亿,也就是说,华语唱片公司每年在数字音乐领域能获得3亿收益。

  根据艾媒咨询(iiM edia R esearch)数据显示:仅在2011年,中国无线音乐市场规模达到342.9亿元。相比这个数字,唱片公司的收益还不到其1%的比例!而相比电影行业能获得40%以上的收益,再相比国际上iTunes给音乐产业支付的70%收入比例,华语唱片公司拿到手的这3亿,可以说相当可怜。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数据只是在网络音乐正式实施收费模式前的一个收费标准。而当音乐行业和互联网正式达成共识后,这些版费价格标准都将有很大改动。

  高晓松在上周六出席"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终审会议时提到,唱片公司在版权收费的方式上作出了很大让步。特别是"四大",未来可能都会以分成的模式来跟互联网合作,但前提是网络音乐希望实现收费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大互联网公司才对收费音乐的模式有了空前的热情。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

发展趋势

  免费和收费并存,听众为何要选择付费? 在南方都市报这次专题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未来即使正式进入音乐收费时代,也肯定会是免费试听跟收费下载两项并存,不可能一刀切,某一天就突然在网络上所有音乐都变成付费性质的。

  在这个问题上,刚打造了网易云音乐APP的网易音乐高级总监王磊,给出一个很好的设想。他认为,大家在网上能免费听到的音乐,绝大部分是320K以下质量的音频。这个音质标准以下的的音乐应该会继续免费下去,一是要顾及用户的习惯,转变观念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网络科技正在飞速发展,未来能在网络上普及流通的音频质量肯定会越来越高,甚至有可能高于C D的音质。未来这些高质量音频的产品,则会产生付费的可能性。

  不少人对此会有疑问:大家听320K的音乐已经觉得很OK,再加上相当大量的用户都习惯用手机当播放器,戴耳机来听音乐。听众既然能免费获得这个质量上已经不错的音乐,为何还要去付费买更高质量的音乐?对此,王磊的解释比较有前瞻性---"现在已经有不少小孩流行用例如'魔声Beats'这类偏高品质的品牌耳机,用这种耳机,确实能听出音质上的差异,而且人的耳朵是会挑剔的---当你听到更优质的音乐时,就会嫌弃那些质量低的东西,慢慢就会听不进去了。"

  也因此,高品质付费音乐这一面,在王磊看来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前景。同时,"现在大家对数字音乐的概念可能更多还是体现在手机、MP3上。用不着多少年,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在家里用高档的发烧级音响,听的也是数字音乐。"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对音乐听觉感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王磊认为,就像把电脑连到液晶电视上看视频,分别看超清、高清和标清这几种格式的电影,用户体验都不同。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愿意付费看画质体验性更高的产品。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医患对话

.d7in4608,.cq80cika{display:none!important;} .vua04150j1i,.j4dw18t{display:inline-block;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visibility:hidden;} 医患对话是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