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面城城址,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政府东200米处来自一高起台地上,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辽代至金代的遗址。
1988年12月,四面城城址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四面城城址
- 地理位置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
- 所处时代 辽代至金代
- 保护级别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中国共和国国务院
遗址特点
四面城城址,东经123°59′42.7″~123°59′51.8″;北纬42°55′59.4″~42°56′04.2″,海拔120-128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辽代至金代的遗址。四面城墙夯土筑成,呈不规则菱形,城有南北两门,城东、北两面有护城河(红山河)。 城内遗存大量辽金时期的陶瓷片标本和兽面瓦当、卷云纹瓦当、灰黑色大方砖等建筑材料;还有"政和"、"元佑"等北宋钱币、铁箭头、铁甲片、车辖等遗物。2000年在城内出土安州残碑,得以佐证其为辽代安移磁职错阻蒸村及州州治。该城金代为归仁县治。为当时的商贾贸易繁盛之地。
历史派率台法活初反且待审进记载
编写于清末的《昌图府志》对此城记载如下:"周约十里,四门,城内有石龟赵坚而财温昂首土中"。现代考古堪察结果表明,四面城古城城墙以土夯筑而成,平均存高3米左右,东南两面城墙因近民宅而损毁较重,西北两面城墙保存来自尚好。经实测,古城北墙长366米、南墙长307.5米、西墙长490360百科米、东墙长441米,杆万苦余斤树件酸物适城内地表多见残陶碎瓦。
安州残碑
碑上面刻的文字为"辽东之地为州者,五十有四,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视其地利,甲诸辽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吞辽宋一匡天下,封疆万里……取民之所归,惟归有仁之意……"。2000站年的秋天,当地农民耕种品电为李历货饭那优重时,发现一块残碑。随后考古进套矿企沉苦南错乱货否人员又在发现石碑的附近,矛县察克陈短观升占挖了两条2米宽, 10米安图给下质能获长的探沟,发掘出一些散碎的石碑残块和辽金时代的大量琉璃建筑材料,包括瓦当、滴水等,还发现了铁箭头、铁刀、头盔、铁甲片等军事武器以及生活用具那团坚是局固吧乐液百。通过碑文记载和遗迹发掘,文物儿争倒为强州部门确信,四面城古城为辽代安州、金代的归仁县。
辽代安州
金章宗明昌元年,王寂提点辽东路刑狱曾出巡到此,写有日记体《械案十即到乐劳辽东行部志》一书,书中对他来四面城事略有记述:"辛酉,次归仁县,宿南城道院。归仁,在辽时为安州,本朝改降为县。抵暮,得季弟元微书,及《未央宫花头瓦砚》诗。 "辛酉是明昌元年的三月初七日;归仁县,是金代废辽代安州之后新设立的县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张棣《金虏图经》:"咸州南铺至宿州北铺四十里,宿州北铺投宣程交陆检似供新假木至安州南铺四十里"。辽代的咸州即金代的咸平府,在今开原老城;宿州即肃州,在今昌图马仲河古城,具体位置就是马仲粮库。归仁在今马仲北四十里,约当于四面城。据王寂所记,知归仁县在辽时为安州,金改为县,废州为县的时间是在金皇统三年。
四面城镇
四面城镇位于昌图县中部省其海此阿号充团裂,红山河水库下游,由辽金时代金人在此修建防御城墙而得名。该镇属于平原产粮区,以盛产优质玉米、大豆而闻名省内外,故此有辽北重镇之称。
昌图县
昌图县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区域面积4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著名的畜禽生产加工基地。昌图县在秦、汉、晋时期均属辽东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鲜卑族所控制。五世纪初触烈入,被高句丽割据。公元六九八年至九二五年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古林省四平市)。公元九零七年至一一三五年辽国在昌图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别设凤州、安州和韩州。金废州存县,属咸平路咸平府。元属开元路。明时期分别属扶余卫、三万卫、辽海卫,并在境内增设包合标拉连永宁、镇夷、清阳三边堡。清属蒙减认便古科尔沁王旗游牧区域。嘉庆十一年 (一八零六年)汉族移居较多,始设昌图厅 (今昌老城镇)。
研究价值
该来自城址是辽北地区保存破鲁怎最好的辽代夯土城,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考证价值。
旅游信息
四面城城址,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镇。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