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地质公园

时间:2023-01-24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三清山地质公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总面积为229.5km,为了保护公园环境与地质遗迹景观,在公园的外围设置了1来自68.5 km的缓冲区。

公园是一座以中生代花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与独特地质地貌现象的自然地理区域。位处扬子与360百科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地带 。

公园记录和保存了地球晚反五半属喜左振决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显示了服倍盟独领底垂显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圆祖志供承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

  • 中文名 三清山地质公园
  • 面积 229.5平方公里
  • 区域位置 江西省上饶市东部
  • 级别 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设历史

  2005年9月,三清山来自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正式启动360百科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2007年3月3日,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正该促曲密刚到言处矛钢式揭碑开园 。

  2006年,三清山与龙虎山同时作为申报单位报出,但由于住建部同年将三清山列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单位,江西省省政府从全省旅游发展大局考虑,向国土资源部推荐龙虎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投段苏和钱位。

  201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推荐大会上,三清山与新疆喀纳斯共同被国土资源部列为中初高奏参区术线国2012年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

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

  2011年8月,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全套文本完成编制,经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2011年10月架绝研写推帝所协席,三清山党委、管委会成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申报迎检工作。

  2011年11月30日,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会议下发了《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迎检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2011年12月将文本材料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新疆喀纳斯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将申报文本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三清山成了中国2012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唯一申报单位。

  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均时成田农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2013年5月31日,与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缔结"姊妹公园" 。

地质演变

  三清山的景观是与适宜的地质、气候分不开的,是地壳运动对地质作用长期变迁的产物。三清山在地质史上岁翻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质构造运动。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10亿年景杆爱富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8.5亿年前后,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农密行场宁达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与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架,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形成、生物的样成众聚离民繁衍以及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后,扬子古家整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并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残迹即蛇绿混杂岩带(9.68亿年)和兰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进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海盆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冲每款此照印载卫千屋-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区内处于滨海-陆表海的沉积环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积为主;随之"雪球事件"出现,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

三清山

  震旦纪,陆壳基本固结,气候转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纪末期销件训,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一了许条出怀根致练海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泥硅质和碳酸盐建造。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语围长断十束比职实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称织并主年须神的边缘部分。2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发展的新阶段。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又通过新生代的变化,才造就了现今的奇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三清山及其相邻地区为陆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此后,才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盆岭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岭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动动,随着赣东北深断裂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了北东向三清花岗岩基,怀玉山脉开始呈挤压型"坳中隆"式低缓隆起,并逐渐发生弱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古大陆曾是相连的。

  在晚白垩世盆岭伸展成型期,进入喜马拉雅期,地壳于造山后,强烈伸展,发生大规模断块作用。怀玉山脉急剧隆升,强烈剥蚀,花岗岩体暴露地表,估算剥蚀厚度约4000~5000m。山脉两侧作不均衡断陷,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规模较小,南侧信江断陷盆地规模大,堆积红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体与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怀玉山脉主要的形成期。欧亚古大陆与北美古大陆开始分离。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盆岭缓变期,为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剥蚀微弱,盆地萎缩,缺失沉积。

  在第四纪盆岭改造期,地壳作波浪状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上部和近山麓地带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级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级阶地。从怀玉山山脉、山麓至信江盆地,地壳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时沿部分断裂,发生差异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边所围绕的3条正断裂控制,再次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为怀玉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时期 。

地质价值

  (1)三清山是世来自界展示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历史过程的一个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360百科类型多样、发育系统、程初夫纸苏胡增阳保存完整,峰峦、峰墙皮胞老么己临冷协整设训、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且保存完整,这种述孙叶经征引待始特有微地貌集群称"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组合。这些,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微坏开表坚馆。

  在三清山中心区2800公顷范围内,花岗岩微地貌成因类型保存系统、出露完整,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密集,有花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掉清危,景物景观 384处,具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未派办兵峰巍峨的特点,犹如一个大盆景,座落于三清山中高山之上,集结了花岗岩微地貌的精华,为世界罕见,是研究花岗岩地貌的最佳地区。

煤念汉策提  (2)三清山区是西太平洋地区花岗岩地质演化中的一个突出范例

风化侵蚀作用

  三清山是由早白垩世形成的超酸高硅、低钙、富钾、"A型"花岗岩所组成的山体。三清山地区的花岗岩类型多样、特征典型,有反映9亿多年前华南洋遗存的"M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中生代响应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了陆内深俯冲型的花岗岩序列,包括"I型"、"S型"、"A型"三类花岗岩组成的两个构造一一岩浆带,其构造一一岩浆演化序列清楚、完整,时空声林什绝少种温元道演化规律特征典型,为东亚罕见,是研究花岗岩、特别是陆内深俯冲造山带花岗岩的毫眼育安钢费重要园地。

  (3)三清山区位处独特的大地构机配王问色包境给书面品造环境,是揭示地球演化历史重要阶段的关键地

  9亿多年前,三清山地区是古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亿至8亿5千万年前后,洋盆消失、陆一陆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经后期演变.区滑胶富现既曲段远消内保留有中一新元古代华南洋、新元古代板块碰撞、中生代陆内A型俯冲、晚白垩世陆内伸展等四大地质构造遗迹,是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地质事件和演变过程的见证,也是研究地球10亿年以来地壳演化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历史的重要地域、更是欧亚问星饭口员下磁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认般概北量兵足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事件记录最系统完整、出露最典型的地域,为追溯Rodinia超大陆拼合、离散早期历史提供妈音数括构了佐证 。

地质构造

地质汽样衡概穿子地层

  公园的地层主要有南华纪休宁组和南陀组,震旦纪兰田组和皮园村组,寒武纪荷塘组、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奥陶纪印渚普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组、黄泥岗组、长玝组、文昌组,志留纪霞乡组、河沥溪组、康山组和唐家坞组以及泥盆纪西湖组。其中上元古界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寒武系主要为泥岩和泥质灰岩;奥陶系为泥岩、页岩和硅质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相的粉砂岩、砂岩和泥岩。景区内的岩浆岩即为三清山岩体,是区域上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其时代为燕山晚期,比区域上的成矿岩体要晚 。

褶皱断裂

  公园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其中褶皱构造分布于公园的北西和北东部,有黄土岭复式背斜和华眉山向斜。黄土岭复式背斜位于公园北西部的黄土岭一带,属于区域上黄土岭-开化复式背斜的一部分,其轴向为NE向,褶皱向NE倾伏、向南西撒开。轴面近直立,两翼产状比较紊乱,北西翼产状较陡,而南东翼产状较缓。其核部地层为南华纪地层,翼部地层由震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南翼出露较广泛,常形成次级背、向斜构造。

  公园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方向主要为NE向,其次为NNE向、NW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NE向断裂最早,其次为NNE向,而NW线断裂最晚。断裂性质既有正断层,也由逆断层。其中有三条正断层,即枫林紫湖镇断裂、小坑-拔脚坞断裂、鹅共岭断裂-下西坑断裂,将三清山岩体主体部分分割呈典型的断块山(图2-3)。这三条断裂的倾角为50°~80°,均相对断块山向外倾,即三清山主体向上上升,而外向下滑动。由此也导致了三清山相对高的地貌景观。

三清山地质公园主要断裂分布图

  节理在三清山地质公园内极其发育,主要发育三组互相垂直的节理,其中一组为近水平节理,另两组分别为NEE-NE向和NW向,后两组节理在平面上构成棋盘格式的组合方式,并且从南西向北东,总体上有由收敛到撒开的趋势,其密度也由密到稀疏的变化。在公园的南西段,两组节理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E向。往公园中部,其中的NW向节理逐渐变为近SN向;再往东,其中的NE向节理逐渐变为近EW向或NEE向。近水平的节理一般为水平,局部也有轻微的倾斜,其倾角一般小于5°。水平节理和其他两组节理一起造就了各类的象形石 。

岩体特征

  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频繁,三清山岩体属于其中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位于该岩体近东西向延伸的东段,在地质公园内出露的面积约98km,呈不规则状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新元古代南华纪砂岩和页岩地层中,其侵入的最新地层为泥盆纪西湖组砂砾岩(图2-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杈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在内接触带常见1~3m宽的冷凝变,呈细粒,为岩体侵入到围 岩时,其边部受到快速冷却导致快速结晶的结果。而在外接触带,由于受岩浆热的作用,围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宽500~2000m的热接触变质带。另外,在局部地段,如索道站可以发现岩体顶部还残留有围岩的顶盖,表明该岩体的剥蚀程度不大。

SHRIMP U-Pb年龄谐和图

  岩体内不发育流线和流面构造,但在一些裂隙中常可见细小的岩脉和石英脉,主要岩脉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辉绿岩等,其宽度一般为10~40cm,长度一般为几米;石英脉的宽度一般小于10cm,长几米。岩体中包体非常不发育,只有偶尔见及,形态多为不规则。但岩体内晶洞非常发育,晶洞内往往充填有晶形完好、粗大的石英和钾长石晶体,石英晶体为六方晶系,其直径最大可达5cm。

  三清山岩体根据其接触关系和颗粒大小可以划分出3个期次,即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其中以第二期的规模最大。最后一期为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照片2-1),第二期为中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照片2-2),第一期为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照片2-3)。这3个期次不像其他花岗岩体那样具有同心环带分布,而是呈不规则出露。这主要是因为3个期次不是一期岩浆就地分异演化的结果,而是不同时期侵入的产物 。

管理保护

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

岩体特征

  一是已记录的59处地质遗迹,包括地层剖面(9处)、典型沉积构造(15种)、古生物化石(3个门类)、典型岩石(19种)、典型矿物(2处)、典型褶皱形迹(5处)、典型断层形迹(6处)、典型节理构造(三清山花岗岩体中心部位)等。

  二是361处有记录的花岗岩峰林景观,包括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崖壁、峡谷、象形石、瀑布等十种有记录的不同形态类型的地貌景观。其中,在核心景区内集中了48处山峰、89处象形石。

  除此之外,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道教石构建筑遗址等自然与文化遗产,都纳入了统一的保护管理对象 。

规划管理

  针对公园的突出世界价值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生物与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等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进行区别保护,并划定相应保护区域、制订了保护管理要求。

  • 特级保护区

  把珍稀植物群落集中分布区以及风景区内微地貌景观、原生状态的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丰富的地区划为特级保护区。特级保护区内的景物、景观与自然环境必须维持现状,仅配置必要的科学研究和安全防护设施,禁止游人进入,禁止建设任何建筑设施。

  • 一级保护区

  以一级景点的视域范围为主要依据划定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仅安置必需的游览步道和防护设施,严禁建设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食宿床位。

  • 二级保护区

  把地质景观区范围之外的区域划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餐饮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

  • 三级保护区

  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划为三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内,按照规划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

保护措施

  • 政策法规

  法律保护

  在法律框架下,制定了针对地质遗迹、自然遗产及公园等方面专项法规。如《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世界遗产公约》、《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与标准》等有关法规规定,公园管理机构依法开展地质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履行地质遗产保护义务与责任。

  规划与制度保护

  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管理体系,公园管理机构实行一级 财政体制,建立独立金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保障,并组织编制了《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三清山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规划,制定了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明确了公园边界范围、标立了桩界,使三清山地质自然遗产、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保护设施

  旅游疏导

  针对公园旅游高峰时段游客数量过多、环境与保护管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在上饶市政府领导下,公园与周边县市政府互动,正在实施以"三清山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大旅游圈计划,在地质公园周边区域已建立了三清湖(喀斯特)、灵山(花岗岩景观)、大茅山(花岗岩景观)、德兴矿山公园、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等旅游园区和景区。实现有效分流三清山地质公园旅游高峰时段的游客过量压力以及带来的环境压力,对三清山地质公园起到间接保护作用 。

  • 社区"乡规民约"保护

  三清山是周边社区居民心中的圣山,园区居民受道教"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很深,具有自觉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及环境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乡规民约"。公园管理机构,对园区居民在就业、医疗、低保、教育、公益林直补等方面实行了系列惠民政策,社区居民自觉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

  • 科学监测

  依据公园保护管理规划,公园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遗产及环境监测保护站13处,监测保护内容包括有花岗岩景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森林防火、旅游监测、地质遗迹与地质灾害监测,监测保护方式采用自动监测与安排人员巡查(每天),各监测站的监测管辖范围目前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设施完备运行正常、保护管理卓有成效。对重要花岗岩景观景物、古建筑遗址、珍稀树木等遗迹设置了专门的保护设施,建立了覆盖主要景区、景点的视频监测系统,重要地质遗产景观有专人看护管理。目前,公园内的地质遗产、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都处于有效的监测保护与管理之中 。

  • 工程保护措施

  公园对典型遗产景观景物采取了隔离工程措施如防护网、隔离通道、加固保护工程等。重要地质景观安排有专人看守管护 。

水文气候

气温气候

  三清山地质公园位于地处苏南、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江南山地的南部,是怀玉山脉的主峰区,由于山区海拔较高,主峰区大多在1000m以上,主峰玉京峰达1819.9m(2007年4月27日国家测绘局与建设部联合公布的数字)。因此气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带明显。

  公园属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地气候,基带(山下)为中亚热带气候,夏季长4、5个月,春秋季各有2个月,冬季约3个月,无霜期250天,生长期9个月,年平均气温约17℃,7月平均气温29~30℃,1月平均气温4~5℃,日均温>10℃的持续期280天,活动温度积温5500℃。这里年平均降水量1500mm,以4~6月为多。三清山山区年平均气温10.9℃,7月平均气温21.1℃,1月平均气温-0.6℃,极端最高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16.0℃,年平均气温与北京相近,7月平均气温与嫩江相似,1月平均气温与徐州相当。而年平均降水量1857.7mm,远远超过上述地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331.6mm,相对湿度82%,远较上述地区潮湿。山区降水多于山麓,是地形雨所致。降水集中在4~9月,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为梅雨季节,夏季多暴雨。

  三清山的气候垂直地带在海拔800m以下为亚热带气候,800~1300m为暖温带气候,1300m以上为温带气候 。

水文水系

  怀玉山脉是信江和乐安江的分水岭,作为怀玉山主峰区的三清山又是信江上源金沙溪的发源地,信江和乐安江都是鄱阳湖东岸的两条主要入湖河流。三清山山区的溪流呈放射状向四周辐散,三清山西南坡、南坡、东坡和东北坡的溪谷水流最终入信江,西北坡的溪谷最终入乐安江。

  三清山及其周围的山溪、河流主要为降水补给型,少量降水转变为裂隙水,在地层中停留一些时日后在山坡、溪谷边坡溢出,补给山溪。因此,这里的地表迳流量和年分配主要决定于降水,即季风型降水决定了河川迳流的季风型特点。年迳流深度1200mm,在我国大陆东南地区也处于高值。迳流的季节分配是冬季(12~2月)占>10%,春季(3~5月)占>40%,夏季占>35%,秋季占>5%。以春汛为主,超过夏汛,秋水少,年迳流变差系数较小,为<0.30。河水矿化度较小,为50~100mg/L,属HCO2-Ca(Na)型水,总硬度也小,为0.5~10mg当量/L。这种类型的地表水有较强的溶蚀力。 。

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

  公园内山体风化壳不发育,土壤稀薄,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依次分布着山地红壤(400 m以下)、山地黄红壤(400~600 m)、山地黄壤(600~1400 m)、山地黄棕壤(1400~1750 m)和山地草甸土(1750 m以上)。山顶地带由于风速大、气温低、木本植物缺少,多灌丛和草本植物,发育山地草甸土。在低洼处,由于排水不良,生长湿生植物,形成山地沼泽土。在低海拔村落附近,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土 。

生物资源

  三清山的植被覆盖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88%,植被垂直分带主要由气候垂直分带造成,由于山地气候的复杂性,植被的垂直带谱较水平带谱为复杂(图1-2)。基带,即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为中亚热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有壳斗科,其次有樟科、山茶科、杜英科、冬青科、灰木科和木兰科的常绿树种;900~1400m处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有栗属、槭属、椴属等落叶阔叶树种的成分加入;14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属种不复存在,主要成分为栗属、槭属和椴属等。

  三清山地区已查明有植物253科,984属,2373种。其中苔藓植物65科,165属,368种;蕨类植物34科71属,179种;裸子植物6科,22属,24种;被子植物148种,726属,1802种。已发现陆生和水生动物401种,分属5纲、32目、104科,其中鱼纲36种,两栖纲23种,爬行纲49种,鸟纲226种,哺乳纲67种。

  其中有第三纪孑遗12种,如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enensis,银杏Ginkgo biloba,华东黄杉Pseudotsuga gaussenii南方红豆杉Taxus speciosa,香榧Torreya grandis等。以鹅掌揪属而言,在第三纪曾有10个种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大多数在第四纪冰期中绝灭,而三清山却还有大面积分布。华东黄杉在三清山地区分布面积达533公顷,其中纯林面积有160公顷,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华东黄杉现代分布中心"。黄杉还有一种在美国加里福尼亚海岸生存,说明亚、美两个大陆在地质历史上曾有某些联系。

三清山及周围的森林生态多样性及垂直带谱

  三清山有华东黄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or.tchekiangens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s)、玉兰(Magnolin denudata)、高山黄杨木莲(Magnolia fondiana)和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鹿(Muntiacus criuifrous)、云豹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鹇(Lophura mycthemera)、猫头鹰、穿山甲、短尾猴(Macuca arctoides)、棕熊(Ursus arctos)他鲵(Andrias davidianus)等。

  三清山植物垂直地带的基带原生常绿阔叶林由于历代不断的滥伐和焚烧,残存很少,大部分都已着生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栲槠(Cautanosana spp.)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树种为主组成的次生林,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主的人工用材林,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Aleurites fordii)为主的特用经济林,或人工种植茶树(Camellia sinensis)和果树,如柑桔(Citrus spp.)或成为灌丛荒草地 。

人文社会

  • 区位交通

  公园距上饶市90公里,交通主要为由浙赣铁路干线、320国道、311高速、205国道、206国道、皖赣铁路、九景婺高速等共同组成"井"字型的外部陆路交通网,园区内有旅游专线公路,并可通过衢州、武夷山、南昌航空港通达国内外 。

  • 人文历史

  公园已知有1600多年的人文历史。在古代,为著名宗教(道教)活动中心。1984年成立上饶地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公园区域归上饶行署统一管理、并实施统一规划利用。1985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归省保护管理。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始纳入国家保护管理;2005年9月,为加强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利用列入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1月列入中国自然遗产,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园区域的自然遗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全面、系统、严格、规范的保护管理与科学规划 。

  • 社区人口

  截至2012年,公园社区有2个乡镇、15个行政村,包含有汉族和畲族。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并主要分布在公园边部的山间谷地、河流边岸及公路沿线地带,公园核心区无常住居民。社区事务(包括社会公共管理、产业与经济发展等)由公园管委会领导和直接管理 。

  • 博物馆

  三清山博物馆位于公园东部银湖湾旅游服务区,占地35000平米,总建筑面积6256平方米,总投资约6000万元。三清山博物馆在其规划建设时是国内已建成地质公园博物馆中体量最大的 。

旅游信息

景区景点

  三清山有十大分景区:

  1.南清园景区;2、三清宫景区;3、玉京峰景区;

  4.西海岸景区;5、东海岸景区(阳光海岸景区);6、万寿园景区;

  7.玉灵观景区;8、西华台景区;9、石鼓岭景区;10、三洞口景区。

  十大分景区归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距离东钱湖有五公里。

  • 十大景观

  东方女神、巨蟒出山、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观音赏曲位于南天门、葛洪献丹、神龙戏松、三龙出海、蒲牢鸣天(原名海狮吞月)。

  • 特色景点

  三清奇松、奇峰怪石、云海、杜鹃、高空栈道、日出晚霞、佛光 。

交通信息

  • 三清山自驾车线路

  (1)江浙沪广东一带

  沪昆高速玉山出口下,约1公里,第一个红绿灯左拐,进了320国道直走3.5公里在左拐,进入三清山环山公路又直走45公里就到三清山景区了,左拐是去三清山南部外双溪索道,右拐是去东部金沙索道(婺源方向),一般是江浙沪广东一带的游客。

区位图

  (2)武汉、九江、景德镇、武夷山、婺源、黄山

  一般是上景婺常高速-德婺高速,从婺源的第一个高速路口上,到小关下高速,然后经小关收费站入三清山环山公路,大约再开个40分钟就能到达三清山金沙索道站,直走约30分钟到三清山南部外双溪索道。

  第二条路是不上高速的,走国道,到直接到小关,再进到环山公路。

  • 自助公共交通

  自助交通中转站一般是首选在玉山县下,次选上饶市下。

  (1)玉山县

  坐火车到玉山,然后坐公交车、电动三轮子或出租车到玉山县汽车站,电动三轮子较多,约5元/人,半夜也有车的,稍贵,可以讲价,到汽车站约5-8分钟。去三清山有两种班车,分别是去东部金沙和南部外双溪的,票价16元/人,根据选择乘坐东部和南部索道,两边都可以上山。间隔40分钟一趟,需要一个小时到达,停靠地点都在索道附近。最早6:10,去南部班车最晚5:00,去东部的班车最晚是下午6:10,注:季节不同会有所调整。不过还有一趟上饶--三清山东部(金沙)-婺源的车子,上饶17:20出发,18:00到玉山汽车站门口会停。

  (2)上饶市火车站或汽车站

  因为上饶市与全国火车车次较多,像动车在玉山县是不停的,缺点就是上饶到三清山的汽车班次较少,上饶市带湖路汽车站到三清山南部索道发车时间(7:30,13:30)。去东部索道只有17:20的一班车。

  最常见的走法:从上饶市火车站下车,坐公交车1元或摩的5元约3分钟到320国道,在国道另一侧等,上饶市到玉山县班车(约20分钟一趟),看到中巴车上面标明(上饶--玉山)招手上车,车费15元/人,到玉山汽车站后转车见上,上饶市到三清山总计时间约1小时50分钟。如果在上饶火车站已很晚错过去玉山班车,可以选择坐公交车到上饶市区住宿,第二天早上到上饶市中央公园,打车司机都知道,中巴车6:00到18:00之前是15分钟一趟,之后转为晚班车,车次依次为:18:10、18:40、19:20、20:00 。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医患对话

.d7in4608,.cq80cika{display:none!important;} .vua04150j1i,.j4dw18t{display:inline-block;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visibility:hidden;} 医患对话是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