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课,又称网络购学,当一根网线连通,你就可以与世界名校共享教学资源。近年来,哈佛 、耶鲁等一批世界名校开始陆续将知名教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视频公布在网上,并提供免费下载。更为方便的是,在网上可以下载到加上中文字幕的课程视频。而那些在网上观来自看视频、淘选课程的人则被称"淘课族"。在华东交大、江西师大等高校,也出现淘课族的身影,他们巧妙利用互联网媒介,足不出户享受世界触手可及的快乐,利用国际"智囊"为自己"补脑"。
- 中文名称 淘课族
- 别名 网络购学
- 对象 名校公开课
- 起源 2001年
简介

"淘课"、"学术粉"近来成为最新的时尚流行语之一,广州等大城市的白领阶层对美国名校公开课视频格外青睐,"淘课"现象在中国网络空前火爆。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网络课程的优势在哪里?我们该怎样认识这种热潮,并借此反思传统的授课形式,以至于课程内容呢?
早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率来自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并计划在10年内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360百科任一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取用。随着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到免费传播公开课的行列,这种大学公益精神随着公开课的传播也渐渐在中国传递。
因为语言障碍,美国名校公开课并未在我国大范围走红,仅仅局限于一些高校。为了能实现"共享",中国的一些网上翻译组织开始着手翻译课程。很快,国内网络字幕组的介入使这些课程的传播开始几何级增长。在新浪微博上,美国名校公开课自2010年底开博不到一个月,粉丝就超过2万人酸唱践愿束间变。以网上"淘课"热为标志的民间"充电"行动就此掀起。乡皇迅独免续甲网友们自发地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学术粉"也应运而生。哈佛大学关于"公平"公开课,点击量超6万,有网友评论道:"我觉得这个课程,老师讲得很好,学生反应很热烈,课堂不就是求知解惑的过程嘛,哲学像这样讲就好理解赵古夫凯头派多了。"
现象
首先,出现"淘课"族,是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必然产足尽关汽物。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大大缩小了世界和人们之间的距离,也使得知识的获取渠道多元化。我国高校大学生、白领等突然发现了一个无学费、无考试、无学分的课堂,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是国运只边办月厂落进外名校教授授课,自然会一探究竟。
其次,这种以学术共享、知识传播为目的的公益性课程,同时还蕴含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其具有广泛的传播基础。美国名师绕过知识产权问题,无偿向全球等超千要道界多如扩级提供自己的教学及学术成果,中国国内公益组织自发翻译课程让更多的国人免费分享世界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这些课程的受众最大化,真正实现了课程设计者的初衷。
国外网络课程的走红,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传播方式和内容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非。美国名师的课程,从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齐息爱胞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思考。反观国内一些高校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形式,我们在改进教学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加强师生沟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当然,网络课程只是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国外网络课程的走红,并不意味着只有国外才有好的教师、好的课程。在国识元牛息贵内各高校,也有许多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名气不小的教师。网络课程需要工么准孩煤罗号油眼买止做的,就是筹集资金,动员大家力量,把他们的讲座或课程也制作成网络视频,以至配上外语字幕,实现中国教师的"全球授课"。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课程在国内并非空白。早在多年前,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精品课程"的朝绝浓迫直育老了士犯同网络化等实现网络教学的方案,也提上了许多高校的议事日程,并陆续有部分课程上网乡同团变。但课程少、更新慢、传播途集老倒翻左径狭窄,公开课多面针左振以教学大纲为主,缺乏视频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国内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和普及。
不过,这类开放课程的热潮也并非完美无缺。一个共性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够真的把一门课程从头学到尾。虽然网上点击率很高,下载率也很高,但是页面阅读深度及每个页面的停留时间都揭示,看热闹的人多,真学的人却不多,毕竟自我教育是需要毅力和意志的。这也导致这些免费公布的资源真正利用率有所降低。还有,国内外的文化背测劳盾氧体景和教育体系都有所区别,在许多教学内容的理解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而且,网络视频无法实现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状况调整授课内容,学生也不能向老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程的地位。
会否变逃课
随着世界名校公开视频教程的增多,"网络淘课族"会不会变成逃课?魏志靖表示,大学生在网上淘课厚威与现实中的课程并不冲突,淘课只是作为一种补充,自己并不会为了淘自己喜欢的课程而逃课。
对网络"淘课"的热浪,一部分人表示,"淘课"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倒特纸第自序变、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各取所需。一些教育界人士则指出,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上网"淘课"注重实用性无可厚非,而忽视大学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是得不偿失的。
特点
聆听名师为自身充电
"想购物,去淘宝。想学习,去淘课。"这是功然你短担城他均么剂网络新出的流行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土建学院宋同学在QQ校友中看到耶鲁大学著名教授Sanders一堂名为《公平与公正》哲学课程的分享视频。短短十几天,分享人,才几来自分钟他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Sanders教360百科授的课堂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巨兵早大的演讲厅,各种皮肤和国籍的人聚集在这里。他风趣幽默而不失严肃谨慎,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到康德的推理主义,他开出的书单阅读之广超出了国内学生的想象。"听完课程,小宋感慨颇深。"通过阅读这些著作、观看教学视频、讨论课业话题,我的公民责任感更强了,也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
此后,小宋萌发了在网上听课的想法。他先在视频上敲下几所名牌大学的校名及"公开课"、"讲座"等关键词,果然,相应的课程出现在他眼前。目前,小宋已经淘选了限事互会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心理站波住沙首氧学导论》等多门课程,为此,他被室友亲切地称为"淘课王"。
丰富生活为人生添彩
"叶嘉莹谈诗"、"家庭养花"、"社交礼仪"……从文学到生夜坐势迅胞亮再华活,从商务到居家,各种课程精彩纷呈,应有尽有。视频零田拿啊犯逐架浓木触女课程不仅五花八门、精彩缤纷,同时也给人们增添了许多靓丽的生活色彩。
华东交大基础学院刘燕同入行副学选择了最喜欢的"亮出歌喉"、"家庭养花"等课程,与之同步,她根据视频课程里的指导说明,在寝室里有模有样地实践了起来,不管是练歌喉还是在寝室养花,刘燕都能从中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不仅个人知识面提高了,还与室友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其乐融融。
无独有偶,艺术学院李同学也是淘课一族。自从得知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在网上公布并提教余供免费下载后,她的课表里又多了几类课程。实用销现助希并范务性的,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时间管理课;形而上学的,如耶鲁大学的死亡课;为了锻炼听力,李同学又将这愿限端或些课程当作她的英语听力课及翻冷沿译课。
结交知己拓展视野
通过淘课还可以认识许多"淘友",虽然身处天南地北个分凯件听族,但是网络淘课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电气学校张同学对心理学很有兴趣,虽然常去图书馆翻阅书籍,但苦于没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相互促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客职从宪具知待加直PPTV上观看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名师的指点让他犹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课后,他加入了课程的QQ群。群中好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爱好者,他们关于心理学的一些见解都很独到,常若味事很元在常在讨论中给小张启迪。
目前,张同学已经在豆瓣网建立了相关学习小组,大家交流心得,分享资源,互相督促批司木继杀止克。"没想到,网络淘课竟成为我的交友、交流方式,让我结识了这么从基万陈许台扬多'同班同学'。"张同学感慨地说。
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在逐渐加快,大学课堂的学习知识面过于狭窄。因为时间、空间等因素,自学的成本又太高。有了网络课堂,六七十分钟一节的课程,被同学们切割成一个个短小段落,嵌入手机、随身本、MP4等数码产品中,随后融入了课间、公车等闲散时光。网络淘课,让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特色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被不少人打趣为大学阶段的生活方式。如今,另一种"淘课"同样开始吸引在校学生甚至职场新人,成为了学习的另一种方式。
哈佛的法律、耶鲁的金融、普林斯顿的哲学,世界顶尖学府的课程,你只要坐在寝室电脑前就能现场体验。王石、郎咸平等名人视频充斥网络,你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倾听他们谈论人生。"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正因"淘课"的流行而逐渐变成现实。
在教育专家看来,"淘课族"涌现说明年轻人视野越发开阔,成为在职人士充电的一种方式,但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淘课"仅是课外补充,不可偏废校内课堂成为"逃课族",上网"淘课"注重实用固然没错,但课堂教育对知识结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用"淘课"代替,否则和"逃课"无异。
白领"淘课"专挑实用科目
"都21世纪了嘛,网络课程肯定会越发流行。"在福田区一家证券公司做销售经理的张小波是一个资深的"淘课族",他已经在电脑硬盘上存了40G的网络课程,主要涵盖公司并购、股票交易和证券法律等领域,有课堂讲座,有名人访谈,他还有一些MP3录音,其"淘"到的课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每一次听课,小张都认真在电脑文档上做好笔记,下班时间还不断温习。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他有时候也会拿出MP3来听。
小张的梦想是有自己的证券公司,当年以第一志愿从粤西考入广州某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来深圳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不够用"。大学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高等数学这样的理论课程占据了相当大比重,但实用性不够。"凯恩斯讲了很多,但索罗斯却讲的很少,我们希望更实用一些。"小张笑称,念完四年本科,连股票价值分析都不懂。
和小张一样,深圳很多白领都加入了"淘课族"的行列。在政府做公务员的刘小姐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并在2008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但希望下海做律师的她却一直在"恶补"法律。她说,大学法律本科教育距离真正的执业实践有相当距离。"现在最热门的是投行律师、证券律师,但之前学的法律都是皮毛,一些概念也不明白。"
"大学课堂上,老师更注重法学基础的打牢,对实践层面兼顾不多。"刘小姐最喜欢在网上淘一些财经类的节目看。
在校生面对哈佛耶鲁"冲击波"
除了职场新人外,在校大学生"淘课族"的数量更多,海外名校公开课是他们的最爱。从2009年开始,网络上的海外名校公开课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给"淘课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沃顿、剑桥、牛津……几乎所有海外名校、名学院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在线观看。为克服语言障碍,很多"淘课族"还自发组成了志愿性质的字幕组,免费为英文课程制作中文字幕,以供众多"淘课族"享用。
"很多同学都爱淘课,他山之石嘛。"网友"Andy"是深圳大学大四学生,他就开始准备申请英国的名校,目前已寄送材料,正等待面试消息。现在,他每天做的就是在网上搜索下载斯坦福、剑桥、麻省理工等全球理工翘楚的网络公开课。"如果有机会拿到面试机会,听公开课算是准备吧。"
记者调查发现,在Andy这样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看来,网上"淘课"其实是留学"预热"。在很多大学生"淘课族"看来,网络课是原汁原味英文教学,视频拍摄的也是课堂实景,除了缺少互动环节外,坐在寝室听课和在课堂没有任何区别。"网络课实际上是一个衔接,快速帮中国学生过渡到海外课堂。"
"我写作没问题,口语和听力则是软肋。"Andy回忆说,第一次听斯坦福的编程课只能听懂不到60%,但半个月下来,基本上能完全进入"课堂角色"了。
"淘课热"不应偏废课堂学习
在不少人看来,网络"淘课"就好比一个市场,其兴起也是源于"供求两旺"。首先,年轻人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学教育中依旧存在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很多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只能通过网络"淘课"来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
"法学教育是一个例子,一些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深圳一位证券业律师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已有600多所法律院系,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各类毕业生数以万计,其中不乏法学功底深厚、外语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但很多时候,毕业生来到律师所后没有办法立即上岗,还需要两三个月的培训。
从"供"的方面来讲,动力也非常强大。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来的是教育的全球化,欧美名校在这方面的优势远比国内大,他们也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海外名校开设网络公开课的初衷。同时,国内的一些商业机构、财经媒体也认识到传媒的分众时代正在到来,为年轻人提供有价值的网络课程亦是基于远期的商业考量。
"如果偏废学院课堂学习,'淘课'无异于'逃课'。"对网络"淘课"的热浪,也有人表示"担忧"。一些教育届人士指出,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淘课热"正是其过分注重课程实用性的体现,因为"淘课"而荒废主课,忽视了大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一个学经济的学生,不知道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但对市场蓝筹股票却如数家珍,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分析
事实上,很多"淘课族"一开始只是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但是在听的过程中,才发现上课原来可以那么有趣。老师不再只是讲台的附属品,学生也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关于知识和世界的思考,代替了原本复述式的教学模式。在从未体验过的课堂形式上,淘课族发现了学习的本来面目。
"淘课族":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都纷纷在网上开课,提供课堂实录,以飨全球的求知者。很多人开始动用所有网络资源,迅速将自己融入到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当中,被称为"网络淘课族"。
早几年有一句网络"名言",叫做"逃课是一门必修课"。而如今"名言"一语成谶,只是"逃课"两字,变成了"淘课"--上网搜罗国外名校公开课程。对于真正的淘课族,他们不是为了文凭,不是为了证书,而是单纯地享受学习乐趣,这种乐趣往往是他们在学生时代没有体验到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时隔几千年,"淘课族"再一次证明孔夫子说得没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为了这种乐趣,有人愿意克服语言和传输的不便,把宝贵的假期时间用在淘寻各种网络公开课上。在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淘课族中,有各门功课都优异的好学生,他们迷上淘课只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延续,也有不少学生时代经常逃课或者上课开小差的"差生",课堂并没有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学习体验。事实上,很多"淘课族"一开始只是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但是在听的过程中,才发现上课原来可以那么有趣。老师不再只是讲台的附属品,学生也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关于知识和世界的思考,代替了原本复述式的教学模式。在从未体验过的课堂形式上,淘课族发现了学习的本来面目。
令人惊讶的是,在最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中,哈佛大学的"公正"、耶鲁大学的"死亡"都在前十名之列,这些属于政治和哲学领域的课程,原本只属于国内教育中最冷门、最让学生想逃课的课程。之所以被重新关注,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公开课拥有世界顶尖学者、内容丰富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开放而思辨的课堂互动。以"公正"课为例,主讲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参加讨论。这个课程让人意识到,大学生们通常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但这并非是社会的问题,而是学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大学必须训练其思维,考验其心智。相比较之下,国内大学的很多课程都还是枯燥的课本知识,与社会脱节较大,课堂上也缺乏网络公开课中名师们看似随意、实则机巧算尽的内容设置和互动交流。
因为体会到了学习的妙处,一些淘课族甚至开始订购、参阅这些名师开出的书单,以期能够跟上课堂进度,还有人谋划着以此为今后留学打底。部分已经升级为家长的淘课族收集这些课程,则是提前为日后孩子留学做准备。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度放大网络课程的效果,毕竟这只是海外学校自我宣传的一种方式,只是一部分课程,不可能取代真正的课堂教学,不然这些名校就不必开下去了。真正值得高兴的是,拜网络所赐,更多人有机会重新获得学习的乐趣,至于对我们的教育部门的促进作用,相信总会慢慢体现出来。
专家观点
网络"淘课"如同推着购物车进超市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曾晓东认为,"淘课"的最初动因是对知识的渴望,但折射的深层问题则是中国大学的定位危机。"研究性大学"、"注重通识教育的本科学院"、"技术性学院",每一种"大学"都应该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定位,但国内大学多数都认为"研究性大学"是一种"特定身份",大家一拥而上都要做研究型大学。这样的结果是对教学的资源分配不够,大学忽略了最基本的课程设置问题,使很多大学生都感觉"知识不够用"。"该学的实用技能没学好,该打的专业基础也没打好。"
大学的"开放性"本质上应该是大学的内涵之一,大学生"淘"网络课,大学提供公开网络课都是题中之义。海外名校的开放网络课程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因为其水平本身较高,更重要的在于其开放、真诚的态度,其网络的授课水准和制作质量都具备了较高学习价值。就人文课程而言,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更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一些国外高校人文类公开课在网上大受追捧的原因。
曾晓东认为,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白领,"淘课"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获得最前沿的知识、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年轻人各取所需,就如同推着购物车进入一个知识的超级大市场。"淘课"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这说明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视野更加开阔,理想也更加远大。
2010年年度新词语
此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2010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提示性释义:指热衷于在网上观看国内外名校公开课程的人。也称"网课族"。
例句:"淘课族"表示,观看名校视频不是为了文凭和证书,而是单纯地享受学习乐趣。(2010年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