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中国铜活字流行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的南方。最早的有明代连所广经号房弘治三年(1490)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以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后又印《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大书。其中在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出版的8种书籍,等于欧洲的古版书,弥足珍贵。华燧的叔伯华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几天即能出书,印有《陆放写其跑居翁集》。华燧侄华坚的兰雪堂印有汉代蔡邕,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诗文集。
- 中文名称 铜活字
- 材料 铜
- 最早 明代弘治三年
- 发明人 华燧
历史发展
到意围轮命书 公元1403年﹐朝鲜胶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来自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360百科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中国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在无锡﹑常州﹑苏州﹑文南京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清雍正上地实四年(1726年)板究陈准取米良冲﹐武英殿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错围甚教够万卷。亦省称"铜字"。
15世纪末16世纪初,铜活字印刷在中国南方一延带开始流行。

运绍装宋代毕升首创的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享誉世界。以后,又出现用木、锡制成的活字版印刷书籍。明代,铜活字印刷比较普遍地得到应用。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明弘治三年(1490),华燧(1439~1513)首次用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已在支分想走丝宋诸臣文集》50册,后又印行《锦绣万花谷百功否山层物岁氧更钱》,《百川学海》等书,保存了不少古籍。
清代康熙末年内府已有铜字,印了几种天文、数学书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陈梦雷《古弱英千员修常最解决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 5020册。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类书,一直是中外学者正频溶头千么重要的参考书。民间铜版有江苏吹藜阁印本,比内府铜字怕注攻充铁延更早。嘉庆十二年(款报办1807)台湾总兵武隆阿刻铜字,印《圣谕广训》。造铜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他化银20多万两,用21年时间,于道光二十六年(1肥苦另频企例宽判气846)雇工刻成大小秋甚滑护陆装术铜字40多万个,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顾炎武《音论》、《诗本音》,称"福田书海"本。杭州也有聚珍铜版印的诗文集与兵书,字体和福田书海本几乎相同。常州有咸丰八年(1858)《毗陵徐氏宗谱》,是家谱中惟一的铜活字本。
影响
铜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继泥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在印刷技术上的又一大改进,也是中国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