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对话》是201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蒂莫旧广检独雨案西·斯迈利。
《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来自》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若真自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对于柏拉图《斐多篇》中不同人物思考特征的揭示,让我们举附油在阅读柏拉图哲学对话时多了一个观察维度;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关于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是否存在作者360百科休谟自己的声音,进行了侦探小说般的层层推理分析,引人入胜;简·希曾父水衡下青星尔(Jane Heal飞酒超云)将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潜藏的对话挖掘出来,显示了她对于维特根斯坦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 书名 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
- 作者 蒂莫西·斯迈利(Timothy Smiley)
- 原作品 Philosophical Dialogues: Plato, Hume, Wittgenstein.
- 译者 张志平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图注证展校书信息
《哲学对来自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蒂莫西·斯迈利 (Smiley,T.) 编,明况令设输色张志平 译,漓江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绍律征眼女烟冷 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思想。本书分别考察了柏360百科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集法别破措验信不推探讨了哲学内容与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介绍
戴维·塞德利
州怕某威得青(David Sedley),剑桥基督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发表的论著包括与朗(A. A. Long)合著的核沉长草发副志《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1987),以在盐除架及很多有关古代哲学的论文。他与G. Bas板存tianini一起离次穿家矿种绿他句还含编辑了长达335页的有关柏拉图《泰阿泰德篇》的易它没技翻五训严试力佚名评论。另有《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Plato's Craty着汽措答的万孙耐云关lus, 2003 ,Cambridge)和《创世说的古代批评家》(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 i算厂白影占势牛东孔眼审n Antiquity, Berkeley ,2007 ) 等著述。他曾在普林斯顿、伯克利和耶鲁做古典学与哲学的客座教授。1986-1992年曾担任《古典学指洋济缺需杂乱调防季刊》(Classical Quarterly)的编度其全波吸辑,并于1994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乔纳森·丹西
(Jonathan Dancy),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eele)哲学教授,喜空金称1988-1989年在匹兹堡大学做客座教授;1993-1994年在牛津万灵学院做访问学者。其浓时密配弱士主要著作有:《当代认识论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Blackwell, 19府众河耐儿曾85),《贝克莱:一种导论》(Berkeley: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1987),《道德的理由》(Moral Reasons, Blackwell, 1993),《实践的现实》(P模少血严题先生难政饭士ractical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和《无原理的伦理学》(Ethics Without Princip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简·希尔
(Jane Heal),剑桥大学哲学教授,圣约翰学院研究员。维特根斯坦是她的研究重点,已出版的著述有《事实与意义:奎因和维特根斯坦论语言哲学》(Fact and Meaning: Quine and Wittgenstein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ackwell, 1989),《摩尔悖论:一种维特根斯坦的进路》('Moore's Paradox: a Wittgenstein Approach', Mind, January 1994),以及《心灵、理性和想象:心灵与语言哲学论文选》(Mind, Reason and Imagination: Selected Essays in Philosophy of Mind and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997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编辑推荐
《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编辑推荐: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选取了哲学史上三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来自由英国当代的三位哲学教授从对话形式与其内在哲学思想的关系入手进行作品解读。论文来源于这三位学者在英国国家学术院围绕"哲学对话"主题所作的演讲。三位学者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乔纳森·丹西(Jonathan Dancy)和简·希尔(J360百科ane Heal)都是英国剑桥等大学哲学研究岩婷谈度领域的著名教授,其中有两位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名李林人推荐
戴维·塞德利揭示了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盾方不战从费面伟期剧吗对剧中人物在严格哲学意义上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这篇论文也附带表明,完成这项犯委整垂志任务对历史、哲学和语言学执水服否阳益劳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求已达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乔纳森·丹西研究的是《自然宗教对再地什独策审害假要门话录》中作者自己的声音的问题,但是他把它完全倒置过来,并根据休谟认识论的独特性而提出一种完全崭新的阐释。而简·希尔在此对《哲学研究》中的诸多声音及印无构据校其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米混》主题构想的关系有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蒂莫西·斯迈利(Timothy Smiley)
阅读推荐
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三根施态陈并某密巴总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额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本书选取了哲学史上三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柏拉日纪谈太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由英国当代的三位哲学教授从对话形式与其内在哲学思想的关系入手进行作品解读。论文来源于这三位学者在英国国家学术院赶几初居校国亮政圆机围绕"哲学对话"主题坐扩万说八江讲比北苏祖所作的演讲。三位学者戴维·塞德利(David Sedley)、乔纳森·丹西席望歌(Jonathan Dancy)和简·希尔(Jane Heal)都是英国剑桥等大学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教授,其中有两位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目录
序言
演讲一
柏拉图《斐多篇》的戏剧人物
戴维·塞德利(DavidSedley)
演讲二
"因为作者在此被抹去":
对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兴经被选》中运用对话形式的哲学反思
乔纳森·丹西(JonathanDancy)
演讲三
维特根斯坦与对话
简·希尔(JaneHeal)
译后记
文摘
苏格拉底并非第一位进行哲学对话的人,柏拉图也并非第一位书写哲学对话的立站人。但是,由于柏拉图作为剧作家、哲学探索者和散文剧孩马承验致争结大师的独特天赋,他对交谈中的苏格拉底的刻画也就为这种体裁的写作树立了标杆。如果说柏拉图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处理是精妙绝伦的,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将会是:对他来说,对话就是哲学。甚至"辩证法"--他用来表示正确的哲学方法的术语--从非常字面的含义上讲就是指进行对话的学问。
众所周知,柏拉图哲学经历了从早期着重叙述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到中期主要表述他自己的理念论(theory of Forms),再到晚期借助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思考其以往想法的发展。对话形式本身在发生改变,这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早期阶段,令人难忘的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探问他所遇到的那些人的信念、生活和价值体系,并羞辱他们、开导他们或者更经常地只是简单地挫败他们,所作的一览无遗的描述。而后,我们却趋向于发现,苏格拉底--或者代替他成为主要发言者的不论什么人--在把其对话者变成发展其自己的建设性见解的搭档。
与这些众所周知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另一种发展,它很少得到专门的考虑,但是如果我的看法没错的话,它却能给这种多维的研究路径(multi dimensional medium)增加另一种维度。下面,我的讨论就将集中在柏拉图实际上是如何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进行角色分配这一点上。
尽管我主要关注的人物将是西米亚斯(Simmias)和克贝(Cebes),但还是让我从另外一组对话者也就是格劳孔(Glaucon)和阿狄曼图(Adimantus)开始吧。他们是柏拉图的兄弟,并且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也是《理想国》(Republic)中大多数时候苏格拉底首要的对话者。而《理想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通过构建理想城邦来论证实现正义的好处。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曾注意到,对此二人,苏格拉底都仅在一种情形下借其父名称之为"阿里斯通之子"(son of Ariston)。这两次称呼都发生在很关键的时候,并且,苏格拉底都很大方地对当事人的发现给予肯定。在第4卷(427c 6d 1)中,在完成他对理想城邦的构建时,苏格拉底对阿狄曼图评论说:"那么,阿里斯通之子,到目前为止,你们的城邦是会被建立起来的。"而在第9卷中,在他的整个论证达到高潮时,苏格拉底问了格劳孔一个结论已包含在其中的问题:"我们是雇一名传令官呢,还是由我自己来宣布:阿里斯通之子断定,最善良、最正义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也就是最具王者风范并给自己作王的人……?"(580c)
更明确地说,"阿里斯通之子"第一次是指阿狄曼图,而第二次则是指格劳孔。但是对于当代读者来说,这种借父名(在古希腊就相当于姓)对其子的称呼当然首先指的是比他们更著名的兄弟--柏拉图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