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时间:2023-01-29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嗜碱性粒细来自胞是粒细胞的一种,存在血液中,占血液360百科白细胞总数的0.5%~1% 肥大细胞存在组织内,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及皮肤、浆膜、血管、淋巴管、末梢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中。

  • 中文名称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 类别 细胞
  • 存在 血液和结缔组织
  • 所属分类 生物

内容

  嗜碱性粒细胞是粒细胞的一种,存在血液中,占血液白来自细胞总数的0.5%。肥大细胞存在组织内,分布在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及皮肤、浆膜、血管、360百科淋巴管、末梢神经周围的结缔组乎滑五害织中,此外,胸腺、淋巴结和关节骨膜也有肥大细胞。这二种细胞的形态和分布不同,但胞质中都含有嗜碱性颗粒。它们的功能很相似,都是引起免疫损伤(特别是I型变态反应)的效应细胞,都常一并描述。在生亮剂级体样联尼理情况下,它们通过其释放的介质──组胺、肝素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4、5、6、GM-CSF等参与免疫调节、抗凝、组织修复等生理活动。

  细胞的起源和异源性 嗜碱性粒细胞起源接亮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色众密次攻止协肥大细胞的来源尚有争议,目前,人类肥大细胞的起源以及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已确知 α鼠肥大细胞来自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在各种组织的微环境内成熟,形成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和粘膜肥大细胞。结缔组织肥大细胞求多传宜到体积较大,胞质颗粒多,组胺含量高,对药物比较敏感。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μm,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甲苯胺蓝染色,颗粒由蓝变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 1.2μm,承训逐务体有热易溶于水。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永房陆成娘消盾室某善胞质有复杂的囊泡,丰富群欢鲁字掌重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

  肥大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细胞直径 5~25μm,胞核圆形,偶见双核。胞质充满圆甲般必单形嗜碱性颗粒,颗粒多而密集,直径0.2~0.5μm可溶于水,也有异染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丝状伪足,胞质颗粒内部有格栅状结晶或指纹状结构,胞质中有线粒体及丰富的戈尔吉氏器,颗粒之间满氧板有粗面内质网。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有但英语主力劳刘飞丝务高亲和性的 IgEFc受体(FcεR)、FcεR由α,β,γ 三条肽链组成,α 链与IgEFc 段结合, 每个嗜碱性粒细胞有2×105FcεR、每个肥大细胞有5×103~2×104FcεR。

生物活性介质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嗜碱性颗粒中含几十种生物活性介质。颗粒中固有的生物活性介质有生物胺、糖蛋白、中性蛋白酶等等,细胞活化过程中新形成的介质有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等。生物胺中以组胺含量最多。

①组胺

  分子量111,体内的组胺主要来自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人类肥来自大细胞含组胺 1~1黑深了换定术丝从程容5μg/106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为 1~3μg/106细胞。细胞内组胺含量受细胞本身成熟程度、镇局运十迅烧些一机体的营养状况以及细胞活化的不同时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容爱距门控解。体内许多细胞具有组胺受体,包括受体1(H1)和360百科受体2(H2),它们与组死尼听联小极已陈末胺结合后可产生不同的生物良末学效应。

②肝素

  分子量60000,内源性肝素主要来自肥大细胞。肝素有抗凝和抗补体活性作用,并可通过组织细胞参与脂类在波相热维坚船套摄取,刺激毛细血管内皮细移行,在局部血管修复和再生中有重要作用。肝素的生物学作用可被精蛋白,嗜酸性粒细胞主要碱性蛋白及血小板因子4(PF4)中和。

③白细胞三烯(LT)

  肥大细胞活异率化过程中,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化酶途径,代谢形成白细胞三烯把集划,这是一类低分子量酸性脂类物质(分子量400~500)。慢反应物质(SRS-A)与LT(LTC4,LTD4,LTE4)是同一类物质,它们能缓慢而持久地引起平滑肌收缩,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主要介质。

④前列腺素(PG)

  是二十碳脂肪酸。肥大细胞百满八烈活化过程中产生前列腺素PGE2和PGD2,使小血新略机滑图食更酸员令第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对疼痛敏感,PGD2还引起支气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阿斯匹林可影响前列腺素的代谢。

⑤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是酸性四肽,分子量 500~1000。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能使其表面表达更多的 C3b受体,以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维生素C可增强ECF-A的作用。

脱颗粒

  经典的嗜碱性粒细胞额群这序约和肥大细胞的活化和脱若矛区室编营因缺逐映颗粒现象是由过敏原诱导的,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或IgG4)作用形成桥状结构,引起膜表面IgEFc受体(FcεR)聚集,蛋白酶被激活, 其中甲基转移酶使膜磷脂甲基化形成磷酸胆碱、钙离子内流,活化磷副课井适厂木河顺脂酶A2。磷脂酶A2可诱导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FcεR聚集可刺激腺苷环化酶,使细胞环腺苷酸(cAMP)水平增高,松谁对有干夫细胞内cAMP和钙离子共同调节细胞的脱颗粒过程。脱颗粒的最适温度为37℃,在此过程中尚需糖原分解提供能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内颗粒肿胀,颗粒膜与细胞膜融合形成与外界相通的通道,颗粒内容物溶解,释放出生物甲顶啊活性介质。颗粒脱出后形成细胞内的空隙,因流入液体填充空隙,推水庆拉由巴听开细胞不受损害。

  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抗 IgE抗体、抗 FcεR抗体等均可诱导 FcεR聚集,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和胞大细胞脱颗粒。这些因素包括,神经肽(快速激肽,神经紧张肽,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等)、过敏毒素(C3a、C4a 、C5a)、白细胞衍生物,组胺释放因子以及某些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β-受体阻断药、胆碱受体刺激药、H2组胺受体阻滞药等;某些生理性刺激如低氧、阳光、热、冷、甚至外伤等也可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非免疫性因素也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在哮喘发病中相当重要。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完成的。若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生物活性介质,即可造成病理损伤mml">配图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医患对话

.d7in4608,.cq80cika{display:none!important;} .vua04150j1i,.j4dw18t{display:inline-block;width:.1px;height:.1px;overflow:hidden;visibility:hidden;} 医患对话是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