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鞋码和针数的关系
织鞋时,鞋码大小和起针数是成比例关系的。一般而言,织37码鞋需要的起针数在70到80针之间。但实际起针数还要根据鞋款、鞋型和针的大小而定。在起针时,建议可以先织一小段检测大小是否合适,然后再继续全面织制。如果起针数不够,会导致鞋头太小,不符合穿着要求;如果起针数太多,鞋头就会太宽,影响鞋子的美观性。
2、织鞋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准备合适的鞋针。在家庭织鞋中,一般选择铝杆针可以更好地应对。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鞋线。这里建议选择尼龙线,它有较好的强度和耐用性。在选线时要选择相对硬一些的线,因为鞋子需要保持一定的形状,太软的线容易形变,不利于形状的保持。在准备织线时,尽量选择黑色或深色系的线,这样可以更好地掩盖线的痕迹。
此外,还需要准备重要的工具——计数器或计数卡。通过计数卡可以更好地掌握织针的数量,避免织的针数和实际需要的针数出入太大。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工具不是必须的,但是对于织鞋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技巧和要领
在织制鞋头的时候,需要将鞋头的针数适当增加。一般情况下,鞋头需要增加4到6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鞋头的舒适性和质量。当然,在增加针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针头的整齐,不要让它们错位或者错列。
鞋头需要保持一定的宽度,这样穿起来更加舒适。在织制鞋头时,建议使用大约5mm左右的厚度。同时,在织制过程中,要保证织针和鞋线的紧密度相对平衡,这样才能保证鞋子的韧性和牢固度。
4、前后针数相等原则
在织制鞋子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前后针数需要保持差不多的水平。在织制鞋跟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个原则。鞋跟一般需要织40到50针,但是在前后保持差不多的原则下,针数可能会有所增减。具体来说,可以在织制到25到30针时适当减少织针数量,保证后半部分的针数和前半部分的针数相等。这样可以保证鞋跟的质量和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