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鞋码的定义和发展
鞋码是衡量鞋子长度的单位,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牌的鞋子鞋码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早期的鞋码是按制鞋人的脚长来设计的,但这样存在很多不便。后来欧洲开始使用英寸为单位,美国则以英尺为单位,但两者计算方式又不同,缺乏统一性。因此,后来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尺码规范,如欧洲的EU尺码,美国的US尺码等。
而中国的鞋码则是根据国家标准GB/T 3293.1-2015《靴鞋与拖鞋尺码》和GB/T 15144-2014《男鞋、女鞋、儿童鞋尺码》来规范的。其中,成人鞋码范围是200-320,每增加一个尺码,长度增加2/3厘米。
2、一厘米等于多少码
由于鞋码标准的不同,所以一厘米等于多少鞋码也会因品牌和地区而异。例如在中国,每增加一个尺码,长度增加2/3厘米;而在美国,大部分品牌的男女鞋码差距为1码,长度也相差大约1/3英寸,换算过来大约是0.85厘米左右。
因此,如果要精确地计算鞋子一厘米等于多少码,需要了解具体的品牌和地区的鞋码规范,进行换算。
3、如何正确测量鞋子大小
大多数人都有过买鞋后尺码不合适的经历,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测量脚长和脚宽。
测量脚长时,需将腰带固定在墙上,然后将一只脚的脚跟放在腰带上,并将脚尖靠着墙,再用铅笔标记脚尖的位置。最后,用尺子或卷尺量出从脚跟到脚尖的长度,就是脚长。为了保证鞋子的舒适度,脚长需要多留出0.5-1厘米的空间。
测量脚宽时,需将一张纸放在硬地面上,将脚放在纸上,再用笔将脚周围轮廓勾出,最后用尺子或卷尺量出最宽处的长度。同样,为了保证鞋子的舒适度,脚宽需要多留出0.5-1厘米的空间。
4、如何选购合适的鞋子
除了测量脚长和脚宽外,选购鞋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最好在下午或晚上进行选购,因为脚在一天中会逐渐肿胀。
2、选择适合自己脚形的鞋面,比如平足的人最好选择硬度较高的鞋面,而高弓足的人则应选择较柔软的鞋面。
3、选择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型,比如扁平足的人不应选用高跟鞋,而膝关节不稳定的人也应避免选择高跟鞋。
4、试穿鞋子时,应穿上相同厚度的袜子,走动时感觉鞋子是否合适,尤其要注意鞋子前脚掌部分的宽窄程度和后跟的贴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