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颌沿大角蟾(学名:Megop胞传目否hrys latera刑号判粮lis)为角蟾科角蟾属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阔叶林山溪。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400至2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西部。
- 中文名 白颌大角蟾
- 分布区域 四川、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西部
- 拉丁学名 Megophrys lateralis
- 英文名 White-maxilla Great Mogophrys
- 界 动物界
基棉口活孙抓多本信息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来自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360百科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角蟾属 Megophrys
体型特征
体型大,雄蟾体长58-68mm,雌74-80mm。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部向前突出,显著超过下颌,其超越部分与鼻孔至唇部的距离相等;鼻孔位于吻棱下方吻眼之中点上;吻棱呈菱角状;颊部几垂直,颊区微凹入;松果体不显;眼大,眼径略短于吻长,为体长的 60-70% ;鼓膜椭圆;颞褶细,自鼓膜后缘开始向肩部弯来自曲,颞褶末端粗大成腺体状;犁骨齿2小团,间距大;舌宽圆,后端微缺。前肢强壮,指长呈棒状,端部略呈球状;第三指最长,第四指次长而又略长于第二指,第一、二指几等长;通体背面皮肤较光滑,散布有极小的痣粒,痣粒顶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质颗粒;背部的痣纹均为棕色;体侧腺疣多为鲜黄色,或前缘或后缘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侧下半部、胫外侧多呈云状斑纹,斑纹边缘360百科界限清晰;附足底部为棕黑色。下颌缘有许多吸增误策以浅色为核心、以灰黑色镶边的斑纹;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有灰黑色斑纹;冲业坏朝领销先象缺常后腹部、股腹面为肉红色,或为浅黄色。
生活习性
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400至2100米。一般生活于阔叶林山溪,雄蟾能发出宏亮的'咯-咯-'声。夜间静伏在溪旁石块上,跳跃能力极强。